菊花散

JU HU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5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肺經 20%
脾經 16%
心經 8%
胃經 8%
小腸經 4%
膀胱經 4%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腎經 4%
大腸經 4%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菊花散中包含菊花,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其能清肝明目、散風熱,對於因風熱上攻導致的頭昏腦脹、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消腫止痛:菊花對於外感風熱導致的皮膚紅腫、瘡瘍腫痛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其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菊花散中加入菊花,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以治療相關疾病。

菊花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 菊花性寒,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以中和菊花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2.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具有調和藥性、解毒的作用,可使其他藥物更容易被吸收利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甘草作為中藥方劑中的常用藥材,在菊花散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

菊花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解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菊花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症狀包括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防風可與菊花、薄荷等藥物協同作用,疏散風寒,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
  2. 止癢消腫,宣通鼻竅: 防風亦可止癢消腫,對於鼻塞、流鼻涕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菊花散中加入防風,可促進鼻腔通氣,減輕鼻塞症狀,提高療效。

菊花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熱: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效。菊花則性涼,清熱解毒、平肝明目。兩者搭配,可協同作用,疏散風熱,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宣肺通竅: 荊芥能宣散肺氣,通利鼻竅。菊花則能清熱解毒,通暢氣血,並能改善鼻腔炎症。兩者結合,可有效改善因風熱所致的鼻塞、鼻淵、鼻流濁涕等症狀。

菊花散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透疹止癢:蟬蛻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透疹止癢的功效。配合菊花清熱解毒,可有效改善由熱毒引起的皮膚病症,例如風疹、麻疹等,促進疹出,減輕瘙癢。

二、疏散風熱,止咳化痰:蟬蛻還具有疏散風熱、止咳化痰的作用。配合菊花疏風散熱,可緩解風熱犯肺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菊花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菊花散主治目赤腫痛、頭痛目眩等熱證,而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熱毒上攻所致的症狀。
  2. 通便排毒:大黃還有通便排毒的作用,可將體內積聚的熱毒隨大便排出,輔助清除熱毒,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菊花散中加入大黃,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瀉火、通便排毒的作用,達到治療目赤腫痛、頭痛目眩等熱證的目的。

菊花散中包含石決明,主要原因如下:

  1. 清肝明目: 石決明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清肝明目、平肝潛陽的功效,與菊花同具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特性,相輔相成,能有效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
  2. 鎮靜安神: 石決明亦具有一定的鎮靜安神作用,能改善頭暈目眩、心煩失眠等症狀,與菊花共用,更能增強其平肝熄風、鎮靜安神的效果,有助於緩解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神經緊張和失眠。

主治功效


菊花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菊花:清肝明目,疏散風熱
  • 甘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
  • 防風:祛風散寒,止痛解表
  • 荊芥:發散風寒,清熱解毒
  • 蟶蛻:疏風清熱,明目退翳
  • 大黃:清熱解毒,消腫通便
  • 石決明:平肝息風,明目鎮靜

主治: 目痛而身熱者。

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菊花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1. 風熱頭痛、目眩面腫:

    • 《本草簡要方》記載菊花散治療「風熱頭痛,目眩面腫」。
    • 《類證治裁》提到「風熱」可用菊花散,並指出組成包含甘菊花、旋覆花、防風、枳殼、羌活、石膏、蔓荊子、甘草。
    • 此方中,菊花、防風、荊芥、羌活、蔓荊子疏散風熱;石膏清熱瀉火;枳殼行氣消脹;甘草調和藥性。
  2. 因風流淚、眼睛昏蒙、生翳膜:

    • 《類證治裁》指出「因風流淚」可用菊花散,組成包括蒼朮、木賊、草決明、荊芥、旋覆花、甘草、菊花,或加蛇蛻、蟬蛻。
    • 《仁齋直指方論》記載菊花散「治肝受風毒,眼目昏蒙,漸生翳膜」。
    • 《奇效良方》亦載有菊花散,治療「肝受風毒,眼目昏朦,漸生翳膜」,組成包括甘菊、蟬蛻、白蒺藜、木賊、羌活、荊芥穗、甘草。
    • 此方中,菊花、木賊、草決明清肝明目;荊芥、旋覆花疏散風熱;蟬蛻、蛇蛻明目退翳;蒼朮燥濕健脾;甘草調和藥性。
  3. 肝氣壅塞,翳膜遮睛,隱澀難開:

    • 《聖濟總錄》記載「甘菊花散」治療「肝氣壅塞,翳膜遮睛,癮澀難視」。
    • 《奇效良方》亦載有菊花散,治療「肝氣壅塞,翳膜遮睛,隱澀難開」,組成包括甘菊花、木賊、防風、白蒺藜、甘草、木香。
    • 此方中,菊花、木賊清肝明目,疏散風熱;防風、白蒺藜祛風明目;甘草調和藥性;木香行氣止痛。
  4. 膽伏熱,精神驚悸不安:

    • 《聖濟總錄》記載菊花散治療「膽伏熱,精神驚悸不安」,組成包括菊花、白茯苓、知母、人參、細辛、防風、黃芩、甘草。此方中,菊花清肝明目;白茯苓、人參補氣安神;知母、黃芩清熱瀉火;細辛、防風疏散風邪;甘草調和藥性。
  5. 疹痘瘡後,眼內生翳膜:

    • 《衛生寶鑒》記載「白菊花散」治療「疹痘瘡後,眼內生翳膜者」,組成包括白菊花、綠豆皮、穀精草。此方中,白菊花、穀精草清肝明目;綠豆皮清熱解毒。
  6. 首風頭痛:

    • 《聖濟總錄》多處記載菊花散治療首風頭痛,包括「首風頭痛,上焦煩悶」、「腦風頭痛,連眼目緊急,肢體拘急疼痛」、「腦風頭痛難任,時瘥時發」、「頭面遊風,如細針所刺,忽忽煩悶」、「肝虛風毒氣,眼目昏多淚澀痛」等。
    • 不同類型的首風頭痛,菊花散的組成略有差異,但基本都包含菊花、石膏等清熱疏風的藥物。
  7. 目風淚出:

    • 《奇效良方》記載菊花散治療「目風淚出」,組成包括蒼朮、菊花、木賊、草決明、荊芥穗、旋覆花、甘草、蟬蛻、蛇蛻。此方與治療「因風流淚」的菊花散組成相似。
  8. 風毒攻眼,磣痛不可忍:

    • 《聖濟總錄》記載「甘菊花散」治療「風毒攻眼,磣痛不可忍」,組成包括甘菊花、防風、蒺藜子、惡實、甘草。此方中,菊花、防風、蒺藜子疏散風熱;惡實散結消腫;甘草調和藥性。

治療原理:

菊花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風熱」理論。方中菊花為君藥,清肝明目,疏散風熱;防風、荊芥等辛散之品,協助菊花疏散風邪,解表止痛;石決明、蟶蛻等清熱明目退翳;大黃清熱解毒,通便瀉火;甘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清熱,明目退翳之功。

總結:

菊花散是一個以菊花為主要成分的方劑,主要功效為疏散風熱,清肝明目,適用於治療風熱上攻引起的頭痛、目赤腫痛、翳膜遮睛、流淚等症狀。根據不同的病症和病因,菊花散的組成會有所調整,以增強其針對性。

傳統服藥法


蟬蛻1兩(去足),木賊1兩(童便浸1宿,曬乾),白蒺藜3兩(炒焦,去刺),羌活3兩,白菊花4兩,荊芥3兩,甘草3兩。
上為末。
每服2錢,食後茶清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毛髮變異痤瘡結膜炎容易流眼淚鼻塞夜盲失明濕疹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低血壓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妄想狀態高血壓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菊花散, 出處:《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 組成:菊花、川芎、細辛、白芷、白朮各等分。 主治:老人冷淚不止。

菊花散, 出處:《誠書》卷七。 組成:甘菊5錢,防風5錢,前胡5錢,細辛2錢半,桂心2錢半,甘草。 主治:鼻塞多涕。

菊花散, 出處:《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 組成:菊花、甘草、防風、荊芥、蟬蛻、大黃、石決明各等分(煅)。 主治:目痛而身熱者。

菊花散, 出處:《本事》卷五。 組成:甘菊花8兩,牛蒡子(炒焦)8兩,防風3兩,白蒺藜(去刺)1兩,甘草1兩。 主治:肝腎風毒,熱氣上衝眼痛。

菊花散,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五引《海上方》。 組成:甘草1兩半,川芎1兩,蒼朮1兩,甘菊1兩,防風3錢,白蒺藜3錢,羌活3錢,木賊3錢,麻黃3錢,黃連3錢。 主治:頭目眩。

菊花散, 出處:《局方》卷七(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白蒺藜3兩(炒去尖),蟬蛻3兩(去頭足翅),羌活(去苗,不見火),木賊草(去根節)3兩,菊花(去梗)6兩。 主治:明利頭目,洗肝去風。主治:肝氣風毒,眼目赤腫,昏暗羞明,隱澀難開,攀睛瘀肉,或癢或痛,漸生翳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