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散

JI L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麻绀珠》卷十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1%
肝經 31%
脾經 10%
腎經 10%
膀胱經 5%
心經 5%
膽經 5%
肺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蒺藜散方中使用白蒺藜,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白蒺藜味辛、苦,性微寒,入肝經,可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對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降肝火,平肝陽: 白蒺藜具有清熱降火之功,能平肝陽,對於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白蒺藜在蒺藜散方中扮演著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降肝火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整體方劑的功效發揮。

蒺藜散中添加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平肝: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蒺藜散本身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但若患者肝火旺盛,則需加入菊花以清熱降火,避免肝火上炎,加重病情。
  2. 輔助蒺藜:蒺藜散主治肝氣鬱結、氣血不通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菊花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可輔助蒺藜散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之,菊花在蒺藜散中起到清熱平肝、輔助蒺藜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肝火旺盛和眼部疾病。

蒺藜散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其疏風止痙、解毒散結之效。

蟬蛻,乃蟬蛻去殼後之遺蛻,性寒味甘,入肝經。其疏風止痙之效,可緩解風邪入絡所致之痙攣抽搐;而解毒散結之效,則可消散瘀血、腫毒等症。

此與蒺藜散主治之風濕痺痛、筋脈拘攣、瘰癧結核、癰腫瘡毒等症相契合。蟬蛻加入方中,可協同蒺藜等藥物,增強疏風解毒、散結止痛之功,有助於更有效地治療上述病症。

蒺藜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功。蒺藜散主治風熱上攻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而荊芥可以疏散風熱,使邪氣外泄,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二、 宣通鼻竅:荊芥還具有宣通鼻竅的作用,對於風熱犯肺,鼻塞不通等症亦有一定療效。蒺藜散中的蒺藜、菊花等藥物亦具有清熱明目之功,配合荊芥的宣通鼻竅作用,可更有效地改善目赤腫痛、視物不清等症狀。

蒺藜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止癢消腫: 防風味辛溫,善於祛風解表,散寒止痛,可有效緩解因風邪入侵引起的皮膚瘙癢、腫脹等症狀。蒺藜散用於治療皮膚病,防風有助於散解表邪,促進藥物深入病竈。
  2. 協同蒺藜,增強療效: 蒺藜性寒,善於平肝熄風、清熱解毒,但單獨使用可能過於寒涼。防風性溫,可中和蒺藜的寒性,避免藥性過寒損傷正氣,同時也能促進蒺藜的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蒺藜散作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中包含蒺藜、木賊等多種草藥,用於治療風熱上攻所致的目赤腫痛、翳膜遮睛等眼疾。木賊,又稱接骨草,在此方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木賊性味甘苦微寒,能疏風清熱,利濕明目,尤其適合風熱引起的目疾。木賊內含豐富的矽酸鹽及維生素C,能促進眼部組織修復,增強視力。在蒺藜散中,木賊與蒺藜相互配合,前者善於疏散風熱,後者長於平肝明目,兩者相輔相成,共奏清肝火、散風熱、明目的功效,有效改善因肝火旺盛或風熱外侵導致的眼部不適。因此,木賊在蒺藜散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配伍的智慧,是該方療效顯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蒺藜散」主治功效分析

蒺藜散應用廣泛,主治病症多樣,其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 疏風清熱,解毒明目

  • 痘瘡入眼,腫疼,或生翳膜 (《幼科準繩》): 此為蒺藜散的經典主治,痘疹病毒入侵眼部,導致紅腫疼痛,甚至產生翳膜遮擋視線。方中蒺藜子、菊花、蟬蛻等藥物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能祛除眼部風熱邪毒,消腫止痛,促進翳膜消散。羌活、防風則能引藥上行,直達病竈。
  • 腎經風毒攻眼,昏淚澀癢 (《仁齋直指方論》、《世醫得效方》): 此證型多由腎虛感受風毒所致,表現為視物昏花、流淚不止、眼睛乾澀發癢。方中白蒺藜能入腎經,祛風明目,配合養血活血的當歸、川芎,以及祛風除濕的蒼朮、羌活,能標本兼治,改善眼部症狀。
  • 風毒赤眼,痛癢澀淚,昏暗羞明 (《幼科準繩》秦皮散加減): 此證型與腎經風毒攻眼類似,但更偏重於風熱毒邪,故在蒺藜散基礎上加入清熱燥濕的黃連、滑石,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 上焦虛熱,頭目昏疼,或眼赤腫,心胸煩悶 (《博濟方》): 此證型多由上焦虛火上炎所致,表現為頭暈目眩、眼睛紅腫、心煩胸悶。方中白蒺藜、菊花清熱明目,地骨皮清虛熱,石膏瀉火除煩,諸藥合用,能清瀉上焦虛火,緩解頭目不適。

二、 祛風止癢,解毒消腫

  • 熱毒瘡瘙癢,心神壅躁 (《奇效良方》、《外科集驗方》): 此證型多由熱毒蘊積肌膚,導致皮膚瘙癢,心煩意亂。方中白蒺藜、白蘚皮、防風等藥物能疏風清熱、祛濕止癢,配合清熱解毒的梔子、黃芩,以及涼血活血的赤芍,能有效緩解皮膚瘙癢,清心除煩。
  • 婦人風瘙,皮膚中如蟲行,及生癮疹,搔之作瘡,面腫心煩 (《證治準繩·女科》): 此證型多由血虛風燥,或風熱毒邪侵襲肌膚所致,表現為皮膚瘙癢難忍,如同蟲子爬行,搔抓後出現皮疹、瘡瘍,甚至面部腫脹、心煩不安。方中白蒺藜祛風止癢,茵陳清熱利濕,諸藥合用,能祛風除濕、清熱解毒、養血活血,從根本上改善症狀。
  • 刀傷人咬狗咬,及跌打損傷 (《慈幼新書》白蒺藜散): 此方取白蒺藜散外敷,利用其祛風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
  • 一切風熱毒腫 (《聖濟總錄》): 此方取蒺藜子熬黃去角外敷,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治療各種風熱毒腫。
  • 大風惡疾,眉鬚墮落,手足疼悶,骨節煩腫,面色黑,皮肉漸變 (《聖濟總錄》): 此證型為癩病,由風毒侵襲肌膚經絡所致。方中蒺藜子配合其他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藥物,能驅除風毒,改善症狀。
  • 遍身時發瘙癢,或赤腫癮疹,五心煩熱,血風攻疰 (《證治準繩·女科》): 此證型為血虛風燥,或風熱毒邪侵襲肌膚所致,表現為皮膚瘙癢、紅腫、五心煩熱等。方中蒺藜子配合其他養血活血、祛風止癢的藥物,能標本兼治,改善症狀。

三、 清熱利濕,解毒療瘡

  • 傷寒後脾胃熱壅,脣口常有瘡 (《聖濟總錄》): 此證型多由傷寒後餘熱未清,脾胃積熱上攻所致,表現為口脣生瘡。方中炒蒺藜子能清熱解毒,炒白扁豆能健脾化濕,二者合用,能清熱利濕、解毒療瘡。
  • 傷寒後心熱,口瘡久不瘥 (《聖濟總錄》黃柏煎方加減): 此證型與前述證型相似,但更偏重於心火旺盛,故在清熱利濕基礎上,加入清心瀉火的黃柏,增強療效。
  • 小兒陰㿗 (《幼幼新書》): 此證型多由濕熱下注所致,表現為陰囊腫脹、疼痛。方中白蒺藜能清熱利濕,配合其他溫陽散寒、健脾利濕的藥物,能祛除濕熱,消腫止痛。

四、 祛風止痛,固齒明目

  • 牙齒疼痛,齦腫搖動,及打動牙齒 (《奇效良方》): 此證型多由風火牙痛或牙齦炎所致,表現為牙齒疼痛、牙齦腫脹、牙齒鬆動。方中生用蒺藜子能祛風止痛、消腫散結,配合鹽水漱口,能有效緩解牙痛,鞏固牙齒。
  • 頭風注於目,目有早晨昏花 (《驗方新編》): 此證型由頭部風邪侵襲眼部所致,表現為早晨視力模糊。方中蒺藜子配合其他祛風通絡、養血明目的藥物,能祛除頭部風邪,改善視力。

總結

綜上所述,蒺藜散以蒺藜子為君藥,配伍不同藥物,可廣泛應用於多種病症。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疏風清熱、解毒明目、祛風止癢、解毒消腫、清熱利濕、解毒療瘡、祛風止痛、固齒明目等方面,通過祛除風、熱、濕、毒等邪氣,調和氣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蒺藜子1升,梔子仁1升,香豉1升,木蘭皮半斤。
滅瘢。
上為末,醉漿和如泥。
暮臥,塗病上,明旦湯洗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陰莖潰爛痤瘡慢性肝硬化麻疹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暴食症暈眩頭痛心情煩燥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蒺藜散, 出處:《瑞竹堂方》卷三。 組成:蒺藜根。 主治:打動牙齒。

蒺藜散, 出處:《仁端錄》卷七。 組成:白蒺藜、淡豆豉各等分。 主治:痘瘡潰爛。

蒺藜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二。 組成:蒺藜子1升(熬令黃)。 主治:氣腫痛。

蒺藜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九。 組成:蒺藜子并苗葉(于7月7日採,陰乾,燒存性)。 主治:蟯蟲。又治諸蟲。

蒺藜散, 出處:《痘麻绀珠》卷十。 組成:白蒺藜、白菊花、蟬退、荊芥穗、防風、木賊草。 主治:痘瘡入眼,腫疼,或生翳膜。

蒺藜散,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 組成: 蒺藜散(《普濟方》卷五十。)出處:《普濟方》卷五十。組成:蒺藜子1石(于七月、八月熟時收,曬乾,舂去刺)。主治:斷谷長生。服之一年以後,冬不寒,夏不熱;服之二年,老者復少,鬓白復黑,齒落重生;服之三年,身可長生。 。 主治:斷谷長生。服之一年以後,冬不寒,夏不熱;服之二年,老者復少,鬢白復黑,齒落重生;服之三年,身可長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