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風丹荊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腫之效。方中因風熱邪毒蘊積肌膚,導致皮膚發紅、腫痛等症狀,牡丹皮可清熱解毒,消散風熱,緩解皮膚炎症。
- 調和藥性:甘風丹荊湯中包含多味辛溫之藥,如防風、荊芥等,容易燥熱傷陰。牡丹皮性寒,加入方中可起到清熱解毒、調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熱,避免傷陰。
甘風丹荊湯中包含防風,主要是利用其解表散風、止痛的功效。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肺經,具有疏散風邪、止痛的功效,尤善於治療風邪外襲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疼痛等症狀。
甘風丹荊湯主治風熱犯表,症見發熱、頭痛、咽痛、咳嗽等,而防風的散風解表作用,可以幫助藥物疏散體表風熱,緩解症狀,達到止痛的效果。此外,防風還能通鼻竅,對鼻塞、流涕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甘風丹荊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因其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 的功效。
荊芥性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利咽止咳的功效。對於風熱感冒、麻疹初起、風疹瘙癢等症,荊芥能有效疏散風邪,使邪氣從表透出,達到解表的效果。
此外,荊芥亦能 活血化瘀,對於因風熱導致的瘀阻,亦有一定療效。在甘風丹荊湯中,荊芥與其他藥材配合,協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甘風丹荊湯中加入菊花,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 清熱解毒: 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甘風丹荊湯主要用於治療風熱頭痛、目赤腫痛等症,菊花能清熱解毒,消除體內風熱邪氣,改善頭痛、眼部炎症等症狀。
二、 疏風散熱: 菊花具有疏風散熱的作用,能使體內熱邪排出,有助於緩解頭痛、發熱等症狀。甘風丹荊湯中的其他藥物,如柴胡、葛根等,也具有疏風解表的作用,菊花與之配合,相輔相成,能更好地發揮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甘風丹荊湯主治「目痛之後,眼角刺觸,羞明喜暗」,此證屬於肝經風熱上攻於目所致。目痛後遺留眼角刺痛、畏光(羞明)、偏好昏暗環境,反映風熱未清,眼部氣血鬱滯不通。風性主動,易挾熱擾目;熱鬱經絡,則生刺痛;肝開竅於目,風熱循肝經上犯,故見目赤羞明。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甘菊花(5錢)
- 性味歸經:甘、苦,微寒;歸肝、肺經。
- 作用:清肝明目,疏散風熱。菊花為治目疾要藥,善清肝經浮熱,兼散風邪。《本草綱目》載其「治諸風頭眩,明目退翳」。此處重用為君,直清肝目風熱,緩解羞明刺痛。
2. 臣藥:丹皮(1兩)
-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
- 作用:涼血散瘀,清泄肝火。丹皮善入血分,清肝經伏熱,兼活血通絡。眼角刺痛乃血絡鬱熱所致,丹皮能涼血化瘀,疏通目絡滯血,助菊花清熱之力。
3. 佐使藥:防風、荊芥(各5分)
- 防風: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風藥中之潤劑,善祛風解表,兼散肝經鬱風。
- 荊芥:辛微溫,歸肺、肝經。輕揚疏散,善祛頭面風邪。
- 配伍意義:二藥性溫,佐制君臣之寒涼,防冰伏邪氣;其辛散之性助菊花疏散風熱,開鬱通竅,使邪從表解。量輕取其「輕可去實」之效,專攻頭目風邪。
全方治療原理
此方以 清肝涼血為主,疏風解鬱為輔,標本兼治:
- 清熱:菊花、丹皮直折肝經風熱,清除目痛病根。
- 散風:防風、荊芥輕揚上行,疏散眼部鬱風,緩解羞明。
- 活血:丹皮兼化瘀通絡,改善眼角刺痛之血滯。
四藥相配,寒溫並用,共奏 疏風清熱、涼血明目 之效,使風熱得散、血熱得清,目絡通暢而諸症自除。
傳統服藥法
丹皮1兩,防風5分,荊芥5分,甘菊花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風熱感冒未愈,或風熱侵襲眼睛時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甘風丹荊湯, 出處:《辨證錄》卷六。 組成:丹皮1兩,防風5分,荊芥5分,甘菊花5錢。 主治:目痛之後,眼角刺觸,羞明喜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