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消毒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犀角性寒,甘草性甘溫,二者配伍,可調和犀角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減輕藥性對脾胃的刺激。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與犀角配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此外,甘草還能緩解犀角的毒性,降低其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犀角消毒飲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解表透邪:犀角消毒飲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發熱神昏,舌絳苔黃等症狀,而防風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邪之功效,能輔助犀角清熱解毒,並將毒邪從體表發散出去,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犀角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防風性微溫,能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正的作用,同時還能促進藥效的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防風加入犀角消毒飲中,不僅能增強其清熱解毒功效,還能調節藥性,使其更加溫和有效。
犀角消毒飲中加入荊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功效。犀角消毒飲以清熱解毒為主,但熱邪往往蘊積於表,阻礙清熱藥物的透達。荊芥的加入有助於疏散表邪,為清熱藥物開路,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作用。
- 散瘀消腫:荊芥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犀角消毒飲用於治療熱毒蘊結、癰腫瘡毒等症,荊芥的加入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並加速腫毒的消退,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角消毒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痘瘡,小兒內壅邪熱,瘡出不快」,主要針對小兒痘疹(如天花、麻疹等)發病過程中,因體內熱毒壅滯,導致疹痘透發不暢的病症。其核心病機為熱毒鬱閉於內,需清熱解毒、疏風透表,以助邪外透。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犀角(磨汁):
- 性味苦寒,入心、肝經,為清熱涼血解毒之要藥,尤其擅長解血分熱毒。
- 針對痘瘡熱毒內壅,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防止熱毒深入營血。
鼠粘子(牛蒡子,炒香):
- 性味辛涼,歸肺、胃經,能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消腫。
- 配合犀角,既外散風熱,又內解熱毒,助痘疹透發。
防風(去蘆叉):
- 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為風藥中之潤劑,既能祛風解表,又能勝濕止痛。
- 協助鼠粘子疏風透邪,開泄腠理,使熱毒有外達之徑。
荊芥穗:
- 辛溫,歸肺、肝經,輕揚疏散,善解表透疹、祛風止癢。
- 與防風相配,增強疏風透表之力,促進痘疹外發。
甘草(炙):
- 甘平,歸心、肺、脾、胃經,既能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又能緩和犀角之寒峻,防其傷正。
整體方義:
此方以「清解內毒為主,疏透外邪為輔」,犀角直折血分熱毒,鼠粘子、防風、荊芥穗透散肌表風熱,開泄腠理,使熱毒從表而解。炙甘草調和藥性,保護中氣。全方共奏「透肌消毒」之效,適用於痘疹初起或已發但熱毒未透之證,尤其針對小兒體質,避免過用寒涼而礙邪外透。
推論延伸:
其治療原理體現中醫「給邪出路」的思想,透過清熱與透表並行,使熱毒既不死伏於內,又不過度發散傷正,從而達到「疹出熱解」的治療目標。
傳統服藥法
鼠粘子4斤(炒香),防風半斤(去蘆叉),荊芥穗2斤,甘草1斤(炙),犀角(磨汁)。透肌消毒。
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1盞,煎7分,入犀角汁,食後溫服。小兒疹痘欲出及已出,熱未解,急進此藥三四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消毒飲, 出處:《丹溪心法》卷五。 組成:惡實4兩(炒),甘草(炙)1兩,防風半兩,荊芥穗2兩。 主治:痘瘡,小兒內壅邪熱,瘡出不快。
犀角消毒飲, 出處:《奇方類編》卷下。 組成:牛蒡子(炒)1錢,荊芥1錢,生草1錢,黃芩1錢,犀角(鎊)1錢,防風6分。 主治:瘟疫發熱,舌上生苔,腮項腫痛。
犀角消毒飲, 出處:《奇方類編》卷下。 組成:牛蒡子(炒)1錢,荊芥1錢,防風1錢,黃芩1錢,犀角5錢,生甘草5分。 主治:小兒丹毒,遍身遊走,風熱煩躁昏憒;瘄後牙疳。
犀角消毒飲, 出處:《痘科金鏡賦集解》卷六。 組成:犀角、連翹、牛蒡、桔梗、黃芩、梔子、馬勃(白馬糞燒存性)、陳皮、甘草、藍根、人參。 主治:元氣不足,火毒太甚,痘出不快。
犀角消毒飲,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組成:犀角、生地、當歸、赤芍、荊芥、防風、連翹、牛蒡、丹皮、黃芩、甘草、薄荷。 主治:小兒百日內,胎毒發赤腫,傳過咽項,耳後項上出膿。
犀角消毒飲, 出處:《外科醫鏡》。 組成:牛蒡子2錢,銀花2錢,連翹2錢,梔子2錢,荊芥1錢半,赤芍1錢半,僵蠶1錢半,生甘草8分,犀角1錢,柴胡1錢,萬年青1葉。 主治:喉痛,丹疹,並項腫如蝦蟆瘟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