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解湯
SAN JI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二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8.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解湯中的甘草,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及副作用的作用。三解湯中含有多種藥材,藥性偏寒涼,加入甘草可以中和寒涼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二、增強藥效: 甘草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麻黃、杏仁等藥材合用,可以增強其宣肺止咳的作用;與石膏、知母等藥材合用,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的作用。
三解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散寒之效。三解湯主治風熱感冒,而荊芥能有效地解表散寒,驅散風熱,使患者退熱、頭痛、鼻塞等症狀得以緩解。
- 透疹解毒:荊芥可透疹解毒,對於麻疹、風疹等疾病的治療有一定效果。三解湯中加入荊芥,可以幫助患者更快地透疹,減輕疹毒,促進恢復。
因此,荊芥在三解湯中起着疏散風熱、透疹解毒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解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脾肺壅熱,咽膈腫疼不利」,意指脾肺二經鬱熱上攻,導致咽喉與胸膈部位腫痛、呼吸或吞咽不暢。此證多因外感風熱或內生鬱火,熱毒壅滯於上焦(肺與咽喉)及中焦(脾),致使氣機不利、津液輸布受阻,形成局部腫痛。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1. 組成解析
甘草(炙、銼)1分
-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
- 作用:炙用偏溫,能補脾益氣、緩急止痛,兼有解毒之效。此處緩和咽喉腫痛,並調和諸藥。
- 配伍意義:在方中為「使藥」,協調藥性,防止苦寒傷胃。
荊芥穗0.5兩
- 性味:辛微溫,歸肺、肝經。
- 作用:善於祛風解表、利咽喉、散邪透熱。其穗部輕揚上行,專攻頭面咽喉風熱。
- 配伍意義:為「臣藥」,針對外感風熱或內熱上攻所致的咽喉腫痛,透散壅滯之邪。
惡實(隔紙炒香)1兩
- 惡實即牛蒡子,性味辛苦寒,歸肺、胃經。
- 作用:炒香後減其寒性,增強宣散之力,能疏散風熱、解毒利咽、消腫散結。
- 配伍意義:為「君藥」,直接清解肺脾熱毒,尤擅治咽喉腫痛,與荊芥穗協同透邪外出。
2.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透並行」為核心:
- 透散風熱:荊芥穗辛散,開泄皮毛與上焦鬱熱;牛蒡子辛涼透表,助邪從外解。
- 清熱解毒:牛蒡子苦寒清降肺胃熱毒,直接針對咽喉腫痛之標。
- 調和中焦:炙甘草緩解急症,保護脾胃,避免寒藥傷正,同時助脾肺氣機運轉。
整體協同效應:
- 風熱外襲或內熱上攻時,邪壅於脾肺,此方透過輕清宣透(荊芥穗、牛蒡子)與微甘緩和(甘草)的組合,使熱邪從表而解,津液布散恢復,咽膈腫痛自消。
現代應用推論
從組成與機理延伸,此方可類比於「風熱型咽炎、扁桃體炎初期」,適用於以下表現:
- 咽痛伴輕度發熱或惡風
- 咽喉充血腫脹,吞咽不利
- 舌偏紅、苔薄黃,脈浮數
注意:若熱毒熾盛(化膿、高熱),需加重清熱解毒藥如黃芩、連翹。
傳統服藥法
甘草(炙、銼)1分,荊芥穗0.5兩惡實(隔紙炒香)1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解湯, 出處:《醫方考》卷二。 組成:麻黃(去節)3錢,柴胡(去蘆)3錢,澤瀉3錢。 主治:時行之瘧,長幼相似者。
三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二。 組成:甘草(炙、銼)1分,荊芥穗半兩,惡實(隔紙炒香)1兩。 主治:脾肺壅熱,咽膈腫疼不利。
三解湯, 出處:《醫醇剩義》卷一。 組成:黃連5分,黃芩1錢,大黃4錢,梔子1錢5分,花粉2錢,連翹1錢5分,半夏1錢,茯苓2錢,木通1錢,澤瀉1錢5分,青荷梗1尺。 主治:急下存陰,三焦通治。主治:暑濕氣合,鬱爲大熱,五心煩躁;坐卧不安,渴飲胸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