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草散

芎草散

XIONG C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20.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肝經 20%
肺經 20%
膽經 10%
心包經 10%
脾經 10%
胃經 10%
心經
肝經
肺經
膽經
心包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芎草散方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治療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止癢作用,對於皮膚瘙癢症有輔助治療效果。
  2.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局部淤血,對於風寒引起的經絡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因此,芎草散方中加入川芎,能夠起到疏風散寒、止痛止癢、活血化瘀等多重作用,達到治療風寒引起的各種症狀的目的。

芎草散方中包含荊芥,乃取其辛溫解表之性,用以疏散風寒,兼具解毒止癢之效。

荊芥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止癢之功效。對於風寒襲表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荊芥能有效疏散風邪,使之散發於外,達到解表止咳的效果。此外,荊芥亦能止癢,對於風疹、麻疹等皮膚病症,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芎草散中加入荊芥,可協同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散寒解表、止癢止痛之效。

芎草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芎草散以川芎、白芷、防風等辛溫之品為主,性偏燥烈,容易傷陰。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緩和藥性,避免燥傷脾胃,使藥力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二、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作用,可增強方劑整體的止痛效果,並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此外,甘草還具有解毒作用,可減輕方劑中其他藥材的毒性,提高用藥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芎草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頭風」,泛指以頭痛反覆發作、時作時止為特徵的病症,多因風邪上擾、氣血壅滯所致。川芎辛温上行,為「治頭痛要藥」;荊芥輕揚散風;甘草緩急調和,三者共奏祛風通絡、止痛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川芎(君藥)

    • 性味辛温,歸肝、膽經,善「上行頭目」,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古代認為其能通調頭部氣血,針對風邪與血瘀交結的頭痛。
  2. 荊芥(臣藥)

    • 辛散輕揚,擅祛風解表(尤其顛頂頭風),宣通壅滯。
    • 與川芎相配,增强疏散頭面風邪之力,開泄腠理。
  3. 甘草(佐使藥)

    • 甘緩和中,調和峻烈之性(如川芎之辛散),避免耗傷正氣。
    • 亦有緩解急症疼痛之效。

外用搐鼻的治療原理

  • 鼻腔為「清竅」,與頭部經絡(如足陽明胃經)相連,藥物刺激鼻黏膜可快速宣通頭面氣機,引藥上行。
  • 風邪壅滯頭部時,通過局部給藥直接開泄鬱滯,符合「巔頂之上,唯風藥可到」之理。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體現「輕可去實」原則,以辛散藥物為主,針對風邪襲擾、氣血不暢的頭痛。外用搐鼻避開內服之緩,取效迅捷,符合古代急症外治法特色。

傳統服藥法


川芎10文,荊芥5文,甘草5文。
上為末。
搐鼻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芎草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六引《海上方》。 組成:川芎10文,荊芥5文,甘草5文。 主治:頭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