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老湯

國老湯

GUO L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7.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脾經 21%
胃經 21%
心經 11%
肝經 11%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國老湯」方劑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荊芥性辛溫,具有解表散風之效。國老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而荊芥可疏散風邪,發汗解表,有助於緩解患者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

其二,荊芥亦能清熱解毒。國老湯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材,如金銀花、連翹等,共同發揮解表清熱之效,更有效地治療風熱感冒。因此,荊芥在國老湯中起到解表散風、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

國老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毒性、補脾益氣、緩解藥物副作用等功效。國老湯中可能含有較為辛燥的藥物,甘草的加入可中和其燥性,保護脾胃,防止藥物過於傷陰。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甘草可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芪搭配,可增強補氣固表作用;與桂枝搭配,可增強溫經散寒作用。在國老湯中,甘草可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的療效。

國老湯中加入藿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暑化濕: 藿香氣味芳香,性溫,具有解暑化濕、理氣止嘔的作用。夏季暑濕之氣易傷脾胃,導致脘腹脹悶、嘔吐泄瀉等症狀,藿香能有效驅散暑濕,調理脾胃,緩解這些症狀。
  2. 調和藥性: 國老湯中常含有其他寒涼藥物,如石膏、知母等,加入藿香可以溫和藥性,防止寒涼之氣過度損傷陽氣,使藥效更加平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國老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內痔」。其組成僅以「橫紋大甘草」一藥獨用,然炮製與服法極具巧思,茲分析如下:

一、組成與炮製邏輯

  1. 甘草之選材

    • 取「橫紋大甘草」,此當指甘草根莖中紋理橫生者,古醫籍中多認為此類品質較佳,藥力渾厚。
    • 截為「三寸許」長段,既利於炙製時均勻受熱,亦暗合「三才之道」,取象比類於調和上下。
  2. 製法之精微

    • 用「山澗東流水」:山澗水性清冽,向東流者得陽氣升發之性(古有「東流水」助藥勢上行之說),與甘草甘緩相合,既可制其燥性,又助藥力透達。
    • 「蘸水慢炙」反覆至水盡:文武火交替,使甘草外炙而內潤,既存其甘緩之氣,又借火勢通絡。後以無灰酒煎煮,酒行藥勢,引藥入血分。
  3. 散劑變通

    • 《醫學心悟》改為「國老散」,以急流水浸炙後研粉,取其「急流」速行之力,配合空心服,專攻腸道瘀滯。

二、治療原理推衍

  1. 甘草獨用之功

    • 《本經》謂甘草「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其甘緩之性可緩急止痛,對內痔腫痛、下血必有緩解之效。
    • 炙後兼入脾經,脾主統血,可間接攝血止血。
  2. 炮製與用法深意

    • 反覆蘸水炙烤,使甘草「潤透」而存津液,既可潤腸通便(防燥結加重痔疾),又能以甘緩之性鬆解肛門筋肉攣急。
    • 酒煎溫服,取其溫通血脈,化解腸道鬱熱瘀滯,符合「痔乃筋脈橫解」之病機。

三、延伸思考
此方雖簡,然透過炮製與服法設計,將甘草「緩急解毒」之效專注於肛腸局部。古籍言「半月消盡」,推測其適用於內痔輕症(氣滯血瘀型),以甘緩通調為本,佐酒行散,不攻伐而取效,誠為「國老」(甘草別稱)調和之妙用。若熱毒熾盛者,或需配伍黃連、槐角等藥,非單方所能勝任。

傳統服藥法


橫紋大甘草1兩。上藥截長3寸許,取山澗東流水1碗(不用井水、河水),以甘草蘸水,文武火慢炙,須用3時久,水盡為度;劈視草中潤透,再以無灰酒2碗,煎煮至1碗,溫服,1日1次。半月消盡。
忌煎炒、煙、酒、炙、 煿、辛辣、發氣等物。
(《外科證治全書》卷三)。本方改為散劑,名「國老散」(見《醫學心悟》)。用甘草七段,急流水一碗,浸之,炙乾;又浸,又炙,以水盡為度,研細末。每服一錢,空心開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痔瘡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口乾口渴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國老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八。 組成:橫紋大甘草1兩。 主治:懸癰。臟毒。

國老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荊芥1兩,甘草1兩,藿香5錢。 主治:內痔。

國老湯, 出處:《雞峰》卷十一。 組成:桔梗3兩,甘草2兩。 主治:肺經積熱,外感寒邪,口乾喘滿,咽燥腫痛,挾寒咳嗽,唾有膿血。

國老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引《李防禦五痔方》。 組成:甘草(生,銼)不拘多少。 主治:解砒毒。生肌。主治:痔瘡,以及痔瘡經枯痔後已落,瘡口將斂,其癢異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