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桃飲
YUE TAO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11)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2%
胃經 32%
脾經 22%
心經 12%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越桃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烈的作用。越桃飲中包含多味藥材,甘草能協調各藥材的效力,使藥效更加溫和,避免藥性過於偏激,減輕副作用。
- 補益脾胃: 甘草能補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症狀。越桃飲主要用於治療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而脾胃虛弱會影響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加入甘草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藥效。
越桃飲中包含藿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解暑化濕: 藿香氣味芳香,性溫,擅長解暑濕,對於暑濕所致的胸悶、腹脹、嘔吐等症狀有顯著療效。越桃飲主要用於暑濕所致的發熱、頭痛、口渴、惡心等,藿香有助於祛除暑濕,緩解症狀。
- 理氣和中: 藿香具有行氣解鬱、和胃止嘔之效。暑濕易傷脾胃,導致氣機不暢,藿香的理氣作用有助於疏通氣機,緩解胃腸不適,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整體療效。
總之,藿香在越桃飲中發揮著解暑化濕、理氣和中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暑濕病症的效果。
越桃飲中加入石膏,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肺胃之熱,適用於外感熱病、熱入營血、熱盛傷津等症狀。越桃飲中加入石膏,可以清熱解毒,緩解患者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 涼血解毒: 石膏還能涼血解毒,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等症狀。越桃飲用於治療外感熱病,伴有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紅腫等症狀,石膏可以清熱解毒,緩解這些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越桃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越桃飲》主治「小兒風熱」,即小兒因風熱邪氣侵襲所致的發熱、煩躁、口乾、舌紅等症。風熱為陽邪,易犯上焦,小兒臟腑嬌嫩,易受外邪,此方以輕清宣散、清熱解表為主,適合邪熱初犯、病勢尚輕者。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越桃(梔子)
- 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善清三焦火熱,尤長於瀉心火、解鬱煩。
- 去皮可減其苦寒之性,避免過傷小兒脾胃,專用於清上焦風熱。
甘草
- 生用性涼,能清熱解毒,緩和梔子之峻性;蜜炒後增強甘緩和中之力,兼顧護胃。
- 方中用量倍於梔子(二兩),既制衡寒涼,又助解毒利咽。
藿香葉
- 辛微溫,芳香化濁、醒脾開胃,兼能疏表解暑。
- 炒至微黑,減其辛散之性,轉為和中止嘔,防風熱夾濕滯中焦。
石膏(飛過)
- 辛甘大寒,生用清熱瀉火,專解肺胃氣分實熱。
- 「飛過」即水飛研細,質輕易散,助清透上焦熱邪而不沉降傷正。
三、配伍邏輯與方義
- 清熱為主,佐以宣透:
梔子、石膏直折火熱,針對風熱本質;藿香葉輕揚宣散,助邪外透,符合「火鬱發之」之理。 - 甘緩護中,標本兼顧:
甘草蜜炒後與藿香相伍,健脾和胃,防寒涼傷陽,適用小兒「脾常不足」之體。 - 劑型與服法:
研末新汲水調服,取其輕清之性上浮,清熱生津而不滯邪,契合小兒用藥「輕靈」原則。
四、綜合推論
此方以梔子、石膏清熱瀉火為君,甘草、藿香調和為佐,共奏疏風清熱、化濕和中之效。主治風熱初起,見發熱、煩渴、舌紅苔薄黃者,尤宜小兒體質。然方中石膏、梔子偏寒,若脾胃虛寒或熱邪已入裡者,需另斟酌配伍。
傳統服藥法
越桃(去皮)1兩,甘草(銼)2兩,藿香葉半兩,石膏(飛過)半兩。
上用蜜2匙,塗在銚子內,先炒甘草赤色,歡下越桃、藿香葉,炒微黑為度,搗羅為末,入石膏研勻。
每服1錢匕,新汲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越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組成:越桃(去皮)1兩,甘草(銼)2兩,藿香葉半兩,石膏(飛過)半兩。 主治:小兒風熱。
越桃飲,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九引莊氏方。 組成:山梔1分,甘草1分,紅芍藥1分,大黃1分,連翹半分,黃芩半分。 主治:小兒積熱諸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