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黃散

XIE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小兒藥證直訣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23%
胃經 19%
心經 9%
肝經 9%
膀胱經 8%
三焦經 0%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瀉黃散功用是「瀉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證」,口瘡、口臭、煩渴易飢,口燥唇乾,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

脾開竅於口,唇為外候,今脾有伏火鬱熱,熏蒸於上,口、唇即有熱象諸如口瘡,口臭,煩渴易飢,口燥唇乾等。

脾胃相表裡,脾熱及胃,以致津液內耗,而見煩渴,熱能令人消谷,故可見消谷善飢。小兒「弄舌」乃心脾有熱,因舌為心之苗,脾脈連舌本,散舌下,故弄舌為心脾伏火。因此,脾胃伏火是本方主治病證的主要病機。

脾胃有伏火鬱熱,治當瀉脾胃伏火。石膏與山梔子相配,寒用以清熱,山梔苦寒用以瀉火,並能引熱下行,從小便而解,用為君藥。

防風味辛微溫,在本方是為「火鬱發之」而設,本方證由脾胃伏火而致,若只投苦寒清瀉,其伏火難免抑遏不升,故於清熱之中配以升散之品,以使寒涼而不致冰伏,升散而不助火焰,乃是清中有散,降中有升之法。

藿香化濕醒脾、與防風相配伍,有振復脾胃氣機之用,兩藥為臣,甘草和中瀉火,用蜜和酒調服,可緩調中上二焦,使瀉脾面不傷牌,皆為佐使

本方與消胃散同有清熱作用,瀉黃散瀉脾胃伏火,主治脾熱卉舌,口瘡口臭等,清胃散清胃涼血,主治胃熱牙痛,或牙宜出血,面頰腫痛者。前者是清瀉與升發並用,兼顧脾胃,後者是以清胃涼血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為兩方同中之異。

現代常用於治療口腔潰瘍,小兒鵝口瘡等屬心脾積熱者。

傳統服藥法


上藥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一錢至二錢(3-6g),水一盞(200ml),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之口瘡、口臭,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不渴但是口乾嘴裡發苦嘴中感到甜甜的口臭舌頭痛口角自動會流口水舌頭腫大神經性厭食症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口乾口渴心情煩燥心胸煩熱舌頻頻伸出口外,又立即內收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瀉黃散, 出處:《濟生》卷五。 組成:藿香葉7錢,石膏(煅)半兩,縮砂仁半兩,山梔子仁半兩,甘草(炙)半兩,防風(去蘆)4兩。 主治:脾胃壅實,口內生瘡,煩悶多渴,頰痛心煩,唇口乾燥,壅滯不食。

瀉黃散, 出處:《醫方集解》引錢乙方。 組成:白芷錢半,防風錢半,升麻錢半,枳殼錢半,黃芩錢半,石斛1錢2分,半夏1錢,甘草7分。 主治:脾胃伏火,口燥唇乾,口瘡口臭,煩渴易饑,熱在肌肉,或唇口皴瞤燥裂。

瀉黃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藿香葉7錢,山梔子仁1錢,石膏5錢,甘草3兩,防風4兩(去蘆,切,焙)。 主治:瀉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口瘡口臭,煩渴易饑,口燥唇乾,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

瀉黃散, 出處:《金鑑》卷六十五。 組成:石膏(煅)5錢,梔子仁(生)1兩,甘草(生)3兩,防風(酒拌,微炒香)2兩,豨簽草(酒蒸,曬乾)4兩。 主治:皮翻證。眼皮外翻,狀如舌舐唇,因胃經血壅氣滯,胞腫睫緊所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