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黃散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解暑濕,闢穢止嘔: 藿香性辛溫,氣味芳香,具有解暑濕、闢穢濁、止嘔的作用。暑濕疫毒之邪,易於困阻中焦,導致嘔吐、腹瀉等症狀,藿香能解暑濕之邪,闢穢濁之氣,止嘔止瀉,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清熱解毒,利濕止瀉。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瀉黃散中,黃芩、梔子等藥物性寒涼,容易傷及脾胃。而藿香性溫,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損傷脾胃,同時也促進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增強療效。
瀉黃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胃經,能清熱瀉火,尤其善於清解心肺之熱,並兼具涼血解毒之效。
瀉黃散主治黃疸,其病因多為濕熱內蘊,阻礙肝膽氣機,導致膽汁鬱積,泛溢於血。梔子可清熱解毒,瀉肝膽之火,並能涼血化瘀,促進膽汁排泄,有助於改善黃疸症狀。
瀉黃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瀉黃散主要用於治療熱病邪入營血,症見高熱、煩躁、口渴、神昏、脈洪數等,而石膏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發展。
- 解毒止渴: 石膏具有解毒止渴的作用,能解暑熱、解毒素、止口渴。瀉黃散中常伴隨有熱毒壅盛、口渴咽乾的症狀,石膏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促進疾病康復。
總之,石膏在瀉黃散中起到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重要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瀉黃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瀉黃散為清熱瀉火之劑,藥性偏寒,而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促進藥物吸收,並能緩解藥物的副作用,使藥效更佳。
總而言之,甘草在瀉黃散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藥物療效更佳,使用更安全。
瀉黃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癢止痛的功效。瀉黃散用於治療風熱犯肺、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咳嗽、咽痛、口渴、皮膚瘙癢等症狀,防風可有效疏散外感風熱,並解除熱毒對皮膚的侵襲,達到止癢消疹的效果。
- 引藥入肺,協同解表: 瀉黃散中多為清熱解毒藥物,防風的辛溫之性可以引導藥物深入肺經,增強藥效。同時,防風本身亦有解表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能有效解除風熱邪氣,促進機體康復。
主治功效
瀉黃散是一種中藥方劑,源自《小兒藥證直訣》,主要功能是清脾胃伏火,疏散風熱,用於治療脾胃積熱所引起的病症。該方劑主要針對由脾胃伏火引發的口瘡、口臭、煩渴、易怒、便秘等症狀。其組成及各個藥材的作用分析如下:
瀉黃散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藿香:
- 性味:辛、微溫
- 歸經:脾、胃、肺
- 功效:化濕止嘔,解表散寒,開胃行氣。藿香能芳香化濕,醒脾健胃,並具有清除脾胃中濕熱的作用,對於脾胃伏火有一定的清理功效。其芳香之性也能和解腸胃不適,協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
梔子(又稱山梔子):
- 性味:苦、寒
- 歸經:心、肺、胃、肝、三焦
- 功效: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除煩利尿。梔子苦寒,專長於清熱瀉火,特別是清除心、肝、胃中的實火與鬱火,對於脾胃火熱上炎、口苦口臭、煩熱不安有顯著效果。
石膏:
- 性味:甘、辛、大寒
- 歸經:肺、胃
-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止渴,解肌退熱。石膏屬於大寒之藥,能有效清瀉陽明胃火,並解肌發汗,主治熱症中的高熱、口渴、煩躁等表現,對於清解脾胃積熱尤其有利。
甘草:
- 性味:甘、平
- 歸經:心、肺、脾、胃
- 功效: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甘草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補中益氣,並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使方中寒熱性質的藥物相互協調,增強療效。
防風:
- 性味:辛、甘、微溫
- 歸經:膀胱、肝、脾
-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疏散風熱。防風既能疏散風熱,又能解表。它的使用使瀉黃散具備了祛風、散鬱的效果,有助於散除表面的風熱之邪,特別是與脾胃火熱結合的風熱病症。
瀉黃散的功效機理:
瀉黃散主要針對脾胃伏火,方中梔子和石膏為主藥,二者均有清熱瀉火的作用,梔子清脾胃中的實火,石膏則擅長清陽明胃火,二者相互協同,能有效清解脾胃的鬱火。藿香具有芳香化濕的作用,能調理脾胃、和中止嘔,防止因清熱過度而損傷脾胃的功能;同時它的芳香氣味也有助於醒脾開胃,促進消化。防風作為祛風散熱藥物,有助於排解因風熱結合導致的表症,並疏解肝鬱。甘草則調和諸藥,使整體方劑既有瀉火清熱的力量,又不至於過度寒涼傷正,並具有解毒作用。
臨床應用:
瀉黃散常用於治療脾胃火熱引起的疾病,如口瘡、口臭、煩躁易怒、口乾舌燥、便秘、大便乾燥、小兒疳積等症。現代醫學中,瀉黃散常用於治療兒童的消化不良、胃熱口瘡、口氣重等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的症狀。
總結:
瀉黃散是一個針對脾胃積熱的經典方劑,其組成藥物配伍精妙,既能清瀉脾胃伏火,又能祛風解表,並具備調和脾胃的作用。在臨床上,該方劑可靈活加減以應對不同的脾胃火熱症候,具備廣泛的應用價值。
《奇效良方》中提到:「這種方法能夠瀉脾經之熱,可以代替瀉黃散。用於治療小兒體內積熱、咽喉腫痛、眼睛發紅、口腔潰瘍、心煩、流鼻血、咽喉乾燥口渴、吃奶和睡覺都不安寧,以及清除痰熱引發的咳嗽、中暑煩躁、一切風壅疾病。」
傳統服藥法
上藥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一錢至二錢(3-6g),水一盞(200ml),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之口瘡、口臭,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黃散, 出處:《濟生》卷五。 組成:藿香葉7錢,石膏(煅)半兩,縮砂仁半兩,山梔子仁半兩,甘草(炙)半兩,防風(去蘆)4兩。 主治:脾胃壅實,口內生瘡,煩悶多渴,頰痛心煩,唇口乾燥,壅滯不食。
瀉黃散, 出處:《醫方集解》引錢乙方。 組成:白芷錢半,防風錢半,升麻錢半,枳殼錢半,黃芩錢半,石斛1錢2分,半夏1錢,甘草7分。 主治:脾胃伏火,口燥唇乾,口瘡口臭,煩渴易饑,熱在肌肉,或唇口皴瞤燥裂。
瀉黃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藿香葉7錢,山梔子仁1錢,石膏5錢,甘草3兩,防風4兩(去蘆,切,焙)。 主治:瀉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口瘡口臭,煩渴易饑,口燥唇乾,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
瀉黃散, 出處:《金鑑》卷六十五。 組成:石膏(煅)5錢,梔子仁(生)1兩,甘草(生)3兩,防風(酒拌,微炒香)2兩,豨簽草(酒蒸,曬乾)4兩。 主治:皮翻證。眼皮外翻,狀如舌舐唇,因胃經血壅氣滯,胞腫睫緊所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