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瀉黃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瀉黃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導致的發熱、口渴、煩躁、小便黃赤、腹痛泄瀉等症狀。梔子可以清泄心肺之熱,並可輔助黃芩、黃連等藥物,更有效地清熱解毒,達到瀉火止瀉的效果。
二、涼血止血:梔子性寒,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發熱、出血等症狀。瀉黃散中加入梔子,可以輔助黃芩、黃連等藥物,共同起到清熱涼血、止血止瀉的作用,更全面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症狀。
加減瀉黃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兼解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散寒的功效。瀉黃散主治濕熱蘊蒸,但若患者兼有風邪外襲,則可使用防風以疏散風熱,避免風寒之邪內犯,加強藥效。
- 配合黃芩清熱瀉火: 黃芩性苦寒,善清熱瀉火,但其性寒涼,若單用容易傷及脾胃。防風性溫,與黃芩配伍,可緩解黃芩的寒性,防止其過於傷脾,並有助於藥力暢達病所。
綜上所述,加減瀉黃散中加入防風,一方面可疏散風邪,另一方面可協調藥性,使藥效更佳,更利於治療濕熱蘊蒸兼有風寒之邪的病症。
加減瀉黃散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芳香化濕,解表止嘔: 藿香性辛溫,芳香闢穢,具有化濕解暑、開胃止嘔的功效。當暑濕困脾,胃氣不和,出現嘔吐、腹痛、泄瀉等症狀時,藿香可以芳香化濕,開胃止嘔,緩解不適。
- 增強療效: 加減瀉黃散以瀉熱解毒、清熱化濕為主,而藿香的加入,可以增強其化濕解暑、解表止嘔的作用,使療效更為顯著。
總之,藿香在加減瀉黃散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增強方劑化濕解暑、解表止嘔的功效,進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瀉黃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加減瀉黃散主治熱病,症狀包括高熱、口渴、煩躁等,石膏可有效清泄體內熱邪,達到退熱止渴的效果。
- 清熱解毒: 石膏還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解暑熱、解毒藥,對於熱毒熾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加減瀉黃散中包含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其能有效清除因熱毒引起的炎症反應,如發熱、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此功效與加減瀉黃散主治的黃疸、熱盛、便祕等症狀相契合。
- 疏散風熱:連翹能疏散風熱,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加減瀉黃散中加入連翹,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同時疏散風熱,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綜上,連翹的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等功效,使其成為加減瀉黃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加減瀉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方中包含多種苦寒之藥,如黃芩、梔子等,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能緩解藥性之寒涼,保護脾胃,使藥效更為平和,避免寒涼傷正。
2. 增強藥效:甘草能調和諸藥,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同時,甘草還有解毒作用,可以減輕黃芩等藥物對肝臟的毒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加減瀉黃散」方劑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升麻味甘性涼,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當患者出現風熱邪毒鬱於肌膚,導致發熱、疹出不暢、瘙癢等症狀時,升麻可以疏散風熱,促進疹子透發,達到止癢的效果。
- 升陽舉陷,利濕消腫: 升麻兼具升陽舉陷的功效,可以扶正祛邪,提升機體抗病能力。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升麻可以利濕消腫,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因此,升麻在「加減瀉黃散」中發揮著疏散風熱、透疹止癢、升陽舉陷、利濕消腫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瀉黃散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劑首載於《普濟方》,主述「心脾熱甚口瘡」,此症多因心火上炎、脾濕鬱熱,相搏於口舌,致生瘡潰爛。其病機關鍵在於「心脾積熱兼濕」,故治法需清瀉心火、分解脾濕。原方「瀉黃散」本以瀉脾伏火為主,加減化裁後更側重於心脾濕熱並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臣佐使解析
君藥:黃連(5分)
苦寒直折心火,兼瀉中焦濕熱。《內經》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黃連尤擅治心火上炎之口瘡,如《蘭室秘藏》之「瀉心湯」即以黃連為核心。臣藥:茵陳(5分)、黃芩(4分)、黃柏(4分)
- 茵陳苦泄下降,專功利濕熱,導脾濕從小便而出,與黃連協力分解心脾濕熱。
- 黃芩清上焦肺熱,肺金得清則能制約心火(火克金,清金以抑火);
- 黃柏瀉下焦相火,固腎水而防心火下汲(「瀉南補北」之理)。三藥共構三焦分消之勢。
佐藥:梔子(3分)、茯苓(3分)、澤瀉(2分)
- 梔子通瀉三焦鬱火,引熱從小便出,合黃連成「梔子豉湯」之意,透發鬱熱;
- 茯苓健脾滲濕,斷濕熱之源;
- 澤瀉利水通淋,助茵陳、茯苓引濕下行。
2. 組方邏輯:五行生剋與臟腑調和
本方暗合「瀉火(心)、運土(脾)、滋水(腎)」三法:
- 退脾土:茯苓健脾,防苦寒傷中;茵陳、澤瀉滲濕,解脾困。
- 復腎水:黃柏瀉相火以護腎陰,心火不亢則腎水自安(水火既濟)。
- 降心火:黃連、梔子直折火勢,黃芩清金抑火,形成「火→土→金→水」之聯動制約。
3. 煎服法之深意
「煎至六分」以存藥性輕清上浮之力,專攻口舌熱瘡;「後服減半」漸次撤藥,防苦寒敗胃;「五日再服」順應臟氣恢復週期,體現古人「中病即止」的用藥智慧。
綜論功效推衍
此方於傳統主治外,可推廣用於:
- 濕熱交蒸之證:如小便黃赤、舌苔黃膩,因三焦分消之勢已成。
- 火邪上擾之候:若兼目赤、煩躁,藉梔子、黃芩之輕揚,可引火下行。
全方以「苦寒降瀉」為主軸,佐以「淡滲利濕」,形成清熱不助濕、利濕不助火的配伍精要,恰合《丹溪心法》「熱者寒之」「濕者滲之」之旨。
傳統服藥法
黃連5分,茵陳5分,黃柏4分,黃芩4分,茯苓3分,梔子3分,澤瀉2分。
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
上(口父)咀。都作1服,水1大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後1服減半,待5日再服。
瀉黃散、加減黃連散(《普濟方》卷三八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可擅自服用。
- 本方有清熱瀉火、解毒利咽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出現腹瀉、胃痛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瀉黃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組成:山梔子1兩,防風1兩,藿香7錢,石膏5錢,連翹,甘草7錢半,升麻3錢。 主治:心脾熱甚口瘡。
加減瀉黃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九。 組成:黃連5分,茵陳5分,黃柏4分,黃芩4分,茯苓3分,梔子3分,澤瀉2分。 主治: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主治:小兒季夏身熱痿黃。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漬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