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芝飲
YU ZH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幼新書》卷三十四引《博濟》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玉芝飲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之功效。玉芝飲中可能含有性寒或性燥的藥材,甘草能協調各藥材的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減輕其對人體的負擔。
二、增強療效,提高藥效發揮: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其發揮更佳的效果。例如,甘草與某些藥材配伍,能增強其補益氣血、滋陰潤肺等功效。同時,甘草還能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提高藥效利用率。
玉芝飲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玉芝飲中若出現熱症,如發熱、口渴、煩躁等,石膏可有效清熱降火,緩解症狀。
- 止渴生津: 石膏能生津止渴,尤其適用於熱病傷津或暑熱津傷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玉芝飲中若出現津液不足,石膏能補充津液,緩解口渴。
綜上,玉芝飲中加入石膏,主要為清熱瀉火和止渴生津,以緩解熱症和津傷等症狀。
玉芝飲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芳香化濕,解暑止嘔: 藿香氣味芳香,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芳香化濕、解暑止嘔之效。此方常用於暑濕內蘊、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腹瀉、食慾不振等症,藿香可助藥性直達病所,驅散暑濕,止嘔消食。
- 解表散寒,宣肺利氣: 藿香亦可解表散寒,宣肺利氣,對於暑濕夾寒、寒濕阻肺所致的感冒、咳嗽、鼻塞等症亦有一定療效。玉芝飲中加入藿香,可起到解表散寒、化濕解暑的協同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玉芝飲中包含梔子,主要因其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胃經,能清泄心肺之熱,並可涼血解毒,降火消炎。其性寒涼,可有效抑制因熱毒上炎所致的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此外,梔子還具有利濕通淋的作用,能清熱利濕,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尿頻、尿痛、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因此,在玉芝飲中加入梔子,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並輔助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玉芝飲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 甘草(炙,二兩)
- 藿香葉(一兩)
- 石膏(水飛,一兩)
- 山梔子仁(一兩)
主治:
小兒膈上壅熱,唇口生瘡,咽喉腫痛。
治療原理:
本方主治小兒膈上壅熱之證。膈上壅熱,熱毒上攻,故見唇口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
- 石膏 為君藥,其性大寒,入肺、胃經,能清瀉肺胃之熱,除煩止渴,清熱降火,針對膈上壅熱之病機。
- 山梔子仁 為臣藥,其苦寒,入心、肺、三焦經,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加強石膏清熱瀉火之力,并能引熱下行。
- 藿香葉 為佐藥,其辛微溫,入脾、胃、肺經,能芳香化濕,和中止嘔,辟穢解暑,用於化解濕濁,有助於清熱,並可緩解胃部不適。
- 甘草 為使藥,其甘平,入脾、胃、肺經,能調和諸藥,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並能緩解石膏、山梔子之苦寒,防止過於寒涼傷及脾胃。
四藥合用,清熱瀉火、利濕解毒,共奏清瀉膈上壅熱之功。熱清毒解,則唇口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自愈。
總結:
玉芝飲以石膏、山梔子清熱瀉火為君臣,佐以藿香化濕,使以甘草調和,全方清熱之力較強,主要針對小兒膈上壅熱所致的實熱證。
傳統服藥法
甘草(銼作半寸許,擘破,湯浸1日,微炒過)4兩,吳石膏(研如粉)4兩,藿香3分,山梔子6兩(去皮,炒令香)。上為細末。
每服2錢,以新汲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小兒膈上壅熱、唇口生瘡、咽喉腫痛等症。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玉芝飲,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四引《博濟》。 組成:甘草(銼作半寸許,擘破,湯浸1日,微炒過)4兩,吳石膏(研如粉)4兩,藿香3分,山梔子6兩(去皮,炒令香)。 主治:小兒膈上壅熱,唇口生瘡,咽喉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