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鴨通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發散風寒,宣肺止咳: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功效。鴨通湯主治風寒束肺,咳嗽痰多,氣喘胸悶等症,麻黃在此發揮宣肺解表,疏風散寒之作用,幫助患者恢復呼吸順暢,改善肺氣鬱滯。
- 配合藥性,增強療效: 鴨通湯中的其他藥物,如杏仁、甘草等,也具有宣肺止咳的功效,麻黃與之搭配,可以相輔相成,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使藥效更加顯著,更快達到治療目的。
鴨通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是利用其 解表散寒、宣肺透疹 的功效。
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入肺、脾經,能疏散風寒,解表透疹,並能清熱解毒,利濕通竅。在鴨通湯中,淡豆豉與其他藥材配合,可 有效緩解風寒感冒、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症狀,同時 促進汗出,利於邪氣外解。
因此,淡豆豉在鴨通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鴨通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鴨通湯中其他藥物可能存在偏寒、偏燥等性質,甘草可以平衡藥性,避免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 保護脾胃: 甘草能健脾益氣,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保護脾胃功能,避免藥物對腸胃造成損傷。
鴨通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解毒斂瘡的功效。鴨通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病、身熱煩渴、口燥咽乾、小便不利等症狀,而石膏可有效清解體內熱邪,達到清熱瀉火、利尿通便的效果。
- 解毒消腫: 石膏對於一些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亦有解毒消腫之效。鴨通湯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總而言之,石膏在鴨通湯中扮演著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熱病、消腫止痛的目的。
鴨通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鴨通湯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熱性病症,梔子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病患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
- 利濕通淋,止血止痛:梔子亦有利濕通淋、止血止痛的作用。鴨通湯中常配伍其他利水消腫藥物,梔子可輔助利水消腫,並有助於緩解患者的尿路感染、尿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鴨通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五石發動」——即因服用五石散(魏晉盛行之礦物類藥散)後,體內熱毒壅滯所生之症候,如身熱煩躁、小便赤澀、胸悶氣逆等。其功效重在「解散除熱」,透過清瀉三焦鬱火、通利水道,使熱毒從小便而解。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白鴨通(鴨糞澄清液)
- 性涼味鹹,古人取其「從濁道出,能引熱下行」之意,專利小便而清熱毒。以沸湯淋取澄清汁,既去穢濁又不失藥性,為方中君藥。
麻黃、石膏
- 麻黃(8兩)宣肺開表,助氣機外達;石膏(3兩)清瀉肺胃實熱。二者相配,一宣一清,透散熱邪而不傷津,針對「五石熱毒」鬱於上焦之病機。
豉、梔子
- 淡豆豉(3升)解表除煩,梔子(20-60枚)降火利尿,合為經典「梔子豉湯」變方,清瀉心胸鬱熱,兼引火下行。
冷石(疑為寒水石)、甘草
- 冷石(2兩)清熱瀉火,或為寒水石(性寒,解肌膚營熱);甘草(5兩)緩和藥性,矯味調中,防苦寒傷胃。
邏輯推演與方義
全方以 「通利二便、表裏分消」 為核心:
- 鴨通汁+梔子 引熱從小便出;
- 麻黃+淡豆豉 開腠理解表邪;
- 石膏+冷石 直折裏熱。
此配伍體現「給邪出路」思想,針對五石散熱毒內外壅滯之證,尤其適用於熱盛而小便短赤者。服後若「身體冷、小便快闊」為藥效得宜;若熱仍盛,則增服藥量,顯示古人用藥靈活,隨證調劑。
附註
方中「冷石」考據或有爭議,或為滑石(利水滲濕)之別稱,然據其名與功效,解熱作用明確,不影響整體方義解讀。
傳統服藥法
白鴨通5升(沸湯二斗半淋之,澄清,取二斗汁),麻黃8兩,豉3升,冷石2兩,甘草5兩,石膏3兩,梔子20-60枚。
解散除熱。
上(口父)咀。以鴨通汁煮6升,去滓,納豉3沸,分服5合。若覺身體冷,小便快闊,其間若熱猶盛,小便赤促,服之不限5合。
宜小勞之,漸進食,不可令食少,但勿便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鴨通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四。 組成:白鴨通5升(沸湯2鬭半淋之,澄清,取2鬭汁),麻黃8兩,豉3升,冷石2兩,甘草5兩,石膏3兩,梔子20枚。 主治:解散除熱。主治:五石發動。
鴨通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白鴨通(新者)1兩,大黃2兩,石膏(碎)1兩,知母1兩,豉1升,麻黃3兩(去節),蔥白2-7莖,梔子仁2-7枚,黃芩1兩半,甘草3分(炙)。 主治:散發。熱攻胸背,嘔逆煩悶,卧輒大睡,乘熱覺四肢不快,寒熱往來,大小便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