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鬼箭湯的組成中包含鬼箭羽,這是由於鬼箭羽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
鬼箭羽,又名鬼箭草,其性寒,味苦,歸肺、肝、膀胱經。其藥用部位為全草,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對於治療熱毒、濕熱、以及由此引發的發熱、咳嗽、咽痛、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鬼箭湯作為治療濕熱蘊結、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的常用方劑,而鬼箭羽的功效正好與之相符,因此被選入方劑之中,以增強方劑的清熱利濕效果。
鬼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鬼箭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藥性偏寒涼。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能調和藥性,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過寒傷正。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緩解疼痛、抗炎等功效,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增強整體療效。例如,甘草能減輕苦參的毒性,並促進其抗炎作用;與黃芩、梔子等藥物配伍,能增強清熱解毒功效。
總之,甘草在鬼箭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鬼箭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其發汗解表的功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的功效。鬼箭湯常用於治療風寒表證,症狀包括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麻黃能驅散外邪,開泄腠理,使汗出而解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溫陽散寒、解表發汗的功效。因此,麻黃在鬼箭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於快速解除風寒邪氣,改善患者的症狀。
鬼箭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功效。鬼箭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發熱、口渴、便祕等症狀,石膏可以清解體內熱毒,降低體溫,緩解口渴便祕等症狀。
- 解毒止痛:石膏亦有解毒止痛的功效。鬼箭湯中,石膏可以解毒消腫,緩解疼痛,有助於治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病症。
總之,石膏在鬼箭湯中的加入,是基於其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熱毒壅盛、發熱、口渴、便祕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鬼箭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入心腹攣急」,指風邪侵入心腹部,引發筋脈拘攣、疼痛或緊縮感,可能伴隨胸悶、腹脹、肢體僵硬等症狀。此證與風邪內襲、氣血不暢、經絡受阻相關,需疏風解痙、通絡緩急。
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鬼箭羽(如雞子大)
- 傳統功效:破血行瘀、祛風通絡,善治風痹、癥瘕及筋骨拘攣。
- 作用推論:針對「風入心腹」所致的經絡瘀阻,能活血散風,緩解筋脈攣急。
麻黃(去根節,四兩)
- 傳統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散風透邪。
- 作用推論:開泄肌表腠理,驅散內外風邪,配合鬼箭羽增強祛風之力,並宣通氣機以解攣急。
石膏(如雞卵大)
- 傳統功效: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多用於肺胃實熱。
- 作用推論:此證若兼見內熱(如風邪化熱或攣急伴發熱),石膏可清熱制燥,防麻黃過溫;亦可能取其鎮靜解痙之效(古代部分方書載石膏用於風動抽搐)。
甘草(炙,一尺)
- 傳統功效: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作用推論:炙用增強溫中作用,緩解腹中攣痛,並制約麻黃、石膏之峻性,協調全方。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祛風透邪:麻黃開表宣散,鬼箭羽深入血分祛風,合用內外兼治,驅散風邪。
- 活血通絡:鬼箭羽破血行滯,改善風邪所致的氣血瘀滯,解除筋脈拘攣。
- 清熱制痙:石膏清解潛在鬱熱,防止風邪化火,可能輔助緩解攣急(如熱極生風)。
- 調和緩急:甘草居中調和,既助麻黃宣發,又協石膏清降,更直接舒緩攣痛。
總結:此方以祛風活血為主,清熱緩急為輔,針對風邪內侵、氣血不暢所致的「心腹攣急」,通過疏風、通絡、清熱、緩急四法並行,恢復氣血流通,解除筋脈拘攣。
傳統服藥法
鬼箭羽(如雞子大)1塊,甘草1尺(炙,銼),麻黃(去根節煎,抹去沫,焙乾)4兩,石膏(如雞卵)1塊。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臨臥各1服。
慎外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鬼箭湯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如果有風寒感冒的症狀,可以服用鬼箭湯來緩解症狀。但是如果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症狀,則不宜服用鬼箭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鬼箭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六。 組成:鬼箭羽5兩(銼碎)。 主治:産後乳汁不下,或汁少。
鬼箭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一。 組成:鬼箭1兩,白蘞1兩,白朮1兩,礬石(熬令汁枯)1兩,甘草(銼,炙)1兩,防風(去叉)2兩。 主治:風疹。
鬼箭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七。 組成:鬼箭羽(如雞子大)1塊,甘草1尺(炙,銼),麻黃(去根節煎,抹去沫,焙乾)4兩,石膏(如雞卵)1塊。 主治:風入心腹攣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