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麻杏石甘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宣肺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能發汗解表,散寒止咳,用於風寒襲肺,症見發熱惡寒、咳嗽痰白、鼻塞流涕等,與方中杏仁、石膏、甘草配合,共同發揮宣肺解表,清熱化痰之效。
- 通竅止咳:麻黃能宣通肺氣,利鼻竅,用於外感風寒引起的鼻塞、咳嗽等症,與方中杏仁、石膏等藥物相配,共奏通竅止咳之功。
麻杏石甘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是因為其具備以下功效:
- 宣肺止咳: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能宣肺散寒,止咳化痰。對於風寒束肺、咳嗽氣喘、痰多粘稠等症狀,能起到疏散肺氣、止咳化痰的功效。
- 潤肺止燥:杏仁性潤,能潤肺止燥,對於肺燥咳嗽、咽乾口渴等症狀,能起到滋潤肺部、緩解燥熱的作用。
麻杏石甘湯以麻黃、杏仁等藥物為主,主治風寒束肺,咳嗽氣喘,痰多粘稠等症狀,杏仁的加入,不僅能宣肺止咳,還能潤肺止燥,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麻杏石甘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麻杏石甘湯以麻黃、杏仁、石膏為君藥,性寒涼,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物更易於服用和吸收。
二、增強療效:甘草味甘,入脾經,能補脾益氣,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促進藥物的療效。同時,甘草能解毒,減輕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麻杏石甘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麻杏石甘湯用於治療風熱犯肺所致的發熱、咳嗽、喘息等症狀,石膏能清泄肺熱,緩解發熱、口渴等症狀,同時也能抑制肺熱引發的咳嗽、喘息。
- 解毒止痛:石膏還能清熱解毒,緩解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同時,石膏亦有止痛的作用,能緩解風熱所致的頭痛、胸痛等症狀。
因此,石膏在麻杏石甘湯中扮演著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風熱犯肺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方劑介紹

麻杏石甘湯出自《傷寒論》,主要功用是「辛涼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風邪,肺熱咳喘證。
常見症狀是:發燒發熱、咳嗽、氣喘、氣逆、鼻翼煽動(鼻孔兩翼因呼吸急促而煽動)、口渴、有汗或無汗、黃痰黃鼻涕、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者。
《傷寒論》原文提到「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杏甘石湯。」「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杏甘石湯。」
這個方劑原本是用來治療「太陽病」的病人。在這種情況下,病人雖然出過汗,但病還沒好,反而因為汗出後身體變虛,讓風寒之邪進入體內並轉化成熱,出現了「流汗且有點氣喘」的情況。
當一個人受到風邪影響之後,病邪從外面入侵,接著轉為體內的熱。這些熱氣堵在肺部,使肺的功能受影響,無法正常將氣向下輸送與宣發。
當風熱侵犯身體表面(皮膚、呼吸系統等),但外邪還沒被完全趕走,又轉為內熱,或是風寒之邪積在體內變熱,導致裡外都出現發熱的情況。這時病人的表現會是:身體發熱不退、舌苔變黃、脈搏浮而快速。
因為肺氣無法下降,所以會咳嗽、氣喘嚴重的時候鼻翼煽動。熱氣又會消耗身體的津液,導致口乾口渴。
如果熱邪從身體排出,就會看到出汗;但若是熱氣鬱結在皮膚表面、毛孔閉塞,反而不會出汗。舌苔薄、脈象浮,也顯示病邪還留在體表,沒有完全清除。
若分析麻杏石甘湯的組成原理與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壅盛引起的咳嗽、氣喘、發熱等症狀。
麻黃,主要作用於肺經,能宣發肺氣、擴張支氣管,從而緩解氣喘。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麻黃含有麻黃鹼,能刺激交感神經,促進支氣管平滑肌鬆弛,改善呼吸困難。
麻黃在方中角色:提供「宣散」之力,打開肺氣通道,讓其他藥物能有效作用於肺部。
《本草正義》提到:「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鬱,宜泄氣機。」為治外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
杏仁主要作用於肺經,能降氣止咳、潤肺平喘。現代藥理研究顯示,杏仁含有苦杏仁苷,能抑制咳嗽中樞,並有輕度鎮靜作用,幫助緩解呼吸道痙攣。
杏仁在方中角色,提供「降氣」之力,與麻黃的宣散相配合,調節肺氣升降,恢復肺的正常呼吸功能。
杏仁的「降氣」與麻黃的「宣散」形成一宣一降的循環,調節肺氣機。這有助於恢復肺的宣發肅降功能,改善咳嗽和氣喘。
石膏主要作用於肺胃經,能清泄肺熱、降低體溫。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石膏含有硫酸鈣,具有解熱、抗炎作用,能抑制發炎因子釋放,減少肺部發熱狀態。
石膏在方中角色,提供「清熱」之力,直接針對肺熱核心,降低炎症反應。《長沙藥解》提到石膏:「清金止渴,泄熱除煩。」
此方運用 麻黃的「宣散」與石膏的「清熱」形成關鍵搭配。麻黃打開肺氣通道,使石膏的清熱作用能深入肺部。
同時,石膏的大寒性質制約麻黃的溫性,防止過度發散,轉向清泄肺熱。這種組合實現了「宣散不助熱,清熱不遏表」的效果,適合表邪未解但肺熱已生的情況。
甘草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並緩和藥物刺激性。在方中角色是提供「調和」與「保護」之力,緩和麻黃與石膏的峻烈之性,同時增強整體方劑的耐受性。
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來理解「麻杏石甘湯」的原理:想象一間門窗緊閉的屋子(肺)裡著了火(熱),裡面濃煙滾滾,人被嗆得喘不過氣來(喘)。
- 石膏:就像強大的滅火器,直接撲滅火源(清肺熱)。
- 麻黃:就像強行打開門窗(宣肺),讓濃煙有出路。
- 杏仁:就像一部強力排風扇(降氣),加速將屋內的濁氣向下排出。
- 甘草:就像是現場的協調員和安全官,確保滅火和開窗排煙的過程順暢、安全,不損傷房屋結構(脾胃)。
總而言之,麻杏石甘湯的組方原理體現了中醫「清宣並用」的至高智慧。它不單純清熱,也不單純平喘,而是通過清(石膏)、宣(麻黃)、降(杏仁)、和(甘草) 的協同作用,從根本上解決了「熱壅肺氣」的複雜病機,故能成為流傳千古的治療肺熱咳喘的第一方。
後世的醫家將這個方劑運用得更廣泛,從大量現代人經絡數據來看,無論哪一種體質,最終都很容易出現化熱的現象,這種胸部化熱的現象,最適合運用麻黃、石膏及杏仁配對。
所以,這個中藥,可以說是清除散熱的核心根本方劑,是每個人都一定要學的,尤其是每年進入夏末秋季肺熱季節,更高機率頻繁運用。
近代中醫臨床,對於麻杏石甘湯的運用非常頻繁,效果也顯著,若分析超過2000篇期刊論文,可以歸納對於以下疾病產生一定的效果:
流行性感冒(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扁桃體炎、小兒支氣管肺炎、小兒肺炎、肺炎、社區獲得性肺炎、大葉性肺炎、扁桃體炎、咽喉炎、猩紅熱(爛喉痧)、夏季熱中暑、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支氣管哮喘、咳嗽變異性哮喘、感染後慢性咳嗽、鼻竇炎、上氣道咳嗽綜合徵、麻疹合併肺炎、百日咳、肺炎支原體肺炎、喘息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毛細支氣管炎、急性呼吸道感染伴高熱、夏季熱中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急性肺損傷、急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損傷、急性腦卒中相關性肺炎、墜積性肺炎、醫院獲得性肺炎、術後肺部感染、膿毒症、肺癌化療輔助治療、皮膚科(痤瘡、蕁麻疹、慢性蕁麻疹、酒糟鼻)、肛腸科(脫肛、痔瘡)、五官科、泌尿科(排尿障礙、尿路感染、遺尿症、壓力性尿失禁)、組織細胞性壞死性淋巴結炎、急性胰腺炎相關性肺損傷、過敏性疾病。
加減法:如果肺熱嚴重,壯熱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並酌加桑白皮、黃芩、知母以清泄肺熱;表邪偏重,無汗而惡寒,石膏用量宜減輕,酌加薄荷、蘇葉、桑葉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氣急,可加葶藶子、枇杷葉以降氣化痰;痰黃稠而胸悶者,宜加瓜蔞、貝母、黃芩、桔梗以清熱化痰,寬胸利膈。
傳統服藥法
麻黃一兩(去節,約9克)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約9克)甘草二兩(炙用,約6克)石膏半斤(打碎,用布包裹,約18克)
【用法】以水一升煮麻黃、杏仁至起泡,再加入其餘藥材,煎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風寒咳喘,痰熱壅盛者,非本方所宜。
- 本方偏於寒涼,若患者體質虛寒或無肺熱症狀,不宜使用。
- 劑量比例需根據病情調整,現代臨床常根據症狀輕重變化各藥用量。
現代藥理研究
麻杏石甘湯的功效並非單一成分的作用,其主要藥理作用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抗呼吸道病毒與抗菌作用
- 關鍵成分:麻黃中的麻黃鹼、偽麻黃鹼;石膏中的微量金屬元素;甘草中的甘草酸、甘草次酸。
- 作用機制:
- 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湯全方及其含藥血清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常見的呼吸道病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它能干擾病毒吸附和進入宿主細胞,並抑制病毒在細胞內的複製。
- 對於細菌感染引起的併發症,本方(特別是甘草和石膏)也展現出一定的廣譜抗菌活性,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生長。
- 臨床意義:這解釋了其治療病毒性肺炎、支氣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的基礎。
2. 解熱與抗炎作用
- 關鍵成分:石膏中的硫酸鈣;甘草中的甘草酸;麻黃鹼。
- 作用機制:
- 解熱:石膏是主要的解熱成分,其機制並非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而是通過抑制體內的產熱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β、腫瘤壞死因子-α)的釋放,從而降低體溫設定點,達到「清熱」的效果。
- 抗炎:甘草酸和麻黃鹼具有強大的抗炎作用。它們能抑制環氧合酶-2(COX-2) 和磷脂酶A2(PLA2) 的活性,減少前列腺素(PGE2)等炎性介質的產生。同時,也能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減輕炎症反應和組織水腫。
- 臨床意義:有效緩解發熱、肺部炎症浸潤、氣道黏膜腫脹等症狀。
3. 平喘與支氣管舒張作用
- 關鍵成分:麻黃中的麻黃鹼、偽麻黃鹼。
- 作用機制:
- 麻黃鹼能興奮腎上腺素能β2受體,直接導致支氣管平滑肌鬆弛,從而擴張支氣管。
- 偽麻黃鹼則能收縮血管,減輕氣道黏膜的充血和水腫,改善通氣。
- 杏仁中的苦杏仁苷在體內分解後,對呼吸中樞有鎮靜作用,輔助平喘。
- 臨床意義:這是麻杏石甘湯能夠快速緩解氣喘、呼吸困難症狀的核心藥理基礎。
4. 鎮咳與祛痰作用
- 關鍵成分:杏仁中的苦杏仁苷;甘草中的甘草黃酮類化合物。
- 作用機制:
- 鎮咳:苦杏仁苷和甘草成分能直接抑制延腦的咳嗽中樞,降低其興奮性,從而產生中樞性鎮咳效果。
- 祛痰:甘草能促進支氣管黏膜的分泌,使痰液變稀,易於咳出。
- 臨床意義:針對咳嗽、痰多等核心症狀進行治療。
5. 免疫調節作用
- 關鍵成分:甘草酸、石膏及全方協同作用。
- 作用機制:
- 麻杏石甘湯並非單純抑制免疫,而是進行雙向調節。在過度炎症反應時,它能抑制促炎細胞因子的暴風雨。
- 同時,它也能促進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和淋巴細胞的增殖,增強機體清除病原體的能力。
- 臨床意義:這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的思想,在抑制病理損傷的同時,調動自身免疫力以對抗疾病。
6. 保護肺泡上皮細胞與修復損傷
- 作用機制:近年研究發現,麻杏石甘湯能降低肺組織中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 的表達(這可能是其干擾新冠病毒的機制之一),並能抑制細胞凋亡,促進受損的肺泡上皮細胞修復,減輕急性肺損傷。
- 臨床意義:這為其治療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等嚴重肺部疾病提供了科學依據。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麻杏甘石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炙麻黃、杏仁、甘草、瓜蔞、力子、石膏、前胡、川貝、竹葉。 主治:麻症發熱脹痛,咳嗽連聲,寒鬱毒以致標閉。
麻杏甘石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麻黃4兩(去節),杏仁50個(去皮尖),甘草2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主治:清宣肺熱平喘。主治:邪熱壅肺,發熱喘急,煩渴,汗出,苔黃,脈數。現用於肺炎、猩紅熱(爛喉痧)、過敏性哮喘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