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rograde transmission to the pericardium
熱陷心包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4-06-29
「熱陷心包證」,亦稱為「逆傳心包證」,是中醫溫病派經常討論的一個概念,許多人對其背後的原理仍感到困惑。
這個意思是在炎熱的天氣下,這種火熱的氣會傳到心臟造成疾病。一些醫家認為,這應該先對應於《傷寒論》中提及的「陽明病」。
或是太陽病化熱後表現出的「麻杏甘石湯」證。實際上,這些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相似的症狀。
名醫葉天士在其著作《溫熱論》中提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
白話意思是:當外來溫熱的邪氣侵入體內之後,最初會侵犯到肺臟,若病情進一步發展,會逆向傳導影響到心包。
書中提到的原理是:肺臟主掌「氣」的功能,與人體的「謂氣系統」(即免疫防禦能力)相聯繫。心臟則負責管理血液,與身體的「營氣系統」(即血液滋養功能)息息相關。
所以當邪氣從「衛氣系統」進入「營氣系統」,就會侵入心臟,而心包就是心臟的外圍保護系統。

這時候會出現發高燒、昏迷的主要症狀,這是因為體內的火熱之邪過於旺盛,病邪活動得十分猖獗,或者是治療溫熱病的療法錯誤,病情惡化發展所導致的結果。
這種證候屬於「外感熱性病」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嚴重情況,特別常見於春夏季節。
一般而言,火熱之外邪入侵人體後,一般會按照由淺入深,順序逐漸影響身體各層面,溫病派區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也就是從身體表面逐漸深入內部。
但在此特殊情況下,火熱的病邪並不遵循正常傳變路徑,而是直接攻擊心包經,心臟生病就會出現危及生命的重症狀態。
主要症狀包括:發高燒、神志不清或語無倫次,甚至昏迷不語,舌頭活動困難無法說話,四肢冰冷或抽搐,嘴唇乾燥,小便短少而顏色深,大便乾燥,舌頭顏色紅紫,脈搏細而快速。
此證候與現代醫學觀察的「中暑與熱衰竭」出現的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熱昏厥症狀類似。

因過熱流汗過多導致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或因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暈厥,或因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因無法散熱而出現發燒狀態。
2024年6月底期間,天氣持續飆高溫,台灣花蓮地區就有一名54歲郵差,他在送信時騎車到一半突然昏倒在路邊,這很可能就是古人說的「熱陷心包」嚴重的現象。
現代中醫普遍認為,各種腦炎、腦膜炎、敗血病、中毒性痢疾、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熱昏厥...等,都可能就是「熱陷心包證」所造成的。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也可以發現一個奇特現象,天氣愈熱時心包經能量愈低,天氣愈冷時心包經左右差距愈大,天氣溫度確實會影響到心包經。
同時,現代人在夏季三焦經能量旺盛,這種火熱基於表理關係,也會傳變到心包經。肺經與心包經的能量連動性高,因此肺經異常時也會連動出現心包經異常。
經絡數據帶給現代人的意義是,如果你經常幫自己經過檢測,看到自己的三焦經實證,肺經、心包經與心包經常常出現虛症的話。
在炎熱的夏天,就必須更注意不要讓自己待在炎熱的環境下太久,千萬不要忍耐,捨不得開冷氣。
否則就會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機會出現心血管的疾病,進而造成憾事。

本證常與「痰濁蒙蔽心包證」、「胃熱熏蒸心包證」、「痰熱竅閉證」一起討論。
造成熱陷心包的主要原因
了解2種常見致病因素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相關證型
與此證候相關的其他證型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逆傳心包證可以觀察心包經虛證相關經絡型態。其中天氣愈熱時心包經能量愈低,天氣愈冷時心包經左右差距愈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種經絡現象,列出幾種經絡型態如下: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溫病條辨.上焦篇》:「太陰溫病,不可發汗,發汗而汗不出者,必發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澹語。......清宮湯主之,......汗為心液,誤汗亡陽,心陽傷而神明亂,中無所主,故神昏。心液傷而心血虛,心以陰為體,心陰不能濟陽,則心陽獨亢,心主言,故澹語不休也。」又:「邪入心包,舌賽肢厥,牛黃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又:「手厥陰暑溫,身熱不惡寒,清神不了了,時時譫語者,安宮牛黃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 《傷寒指掌.卷五》:「經曰,邪入於陽則狂,狂為陽盛也,傷寒熱毒在胃,片於心,至於發狂,邪熱極矣。......凡胃中熱極乘心,則神昏發狂。經雲,重陽則狂者,謂執入於陽,則狂亂也,表實無汗,三黃石膏湯,里實不便,大承氣湯,無表裡證,白虎合解毒湯。......勞傷心宮,則心血耗散,神思不能收斂,心火亢盛,或挾痰濁上升,蒙其清靈之氣,以致昏妄似狂,此非外邪致病,無表裡實證見象,由於內傷神明,當清心與心包之火,佐以滌痰安神為治,與上之實熱發狂不同也。」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