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餾水石膏飲」中包含「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熱病發熱、口渴、煩躁、神志不清等症狀,石膏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解毒消腫: 石膏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熱毒壅盛、瘡瘍腫毒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石膏是「餾水石膏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其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藥效,使其成為治療熱病、熱毒等疾病的常用藥物。
餾水石膏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石膏的寒涼之性: 石膏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瀉火、止渴生津的功效。但長期服用或劑量過大容易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寒。甘草性甘平,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緩和石膏的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可以增強石膏的清熱瀉火、止渴生津功效,同時也能減輕石膏對胃腸道的刺激,提高藥物療效。
總而言之,餾水石膏飲中加入甘草,可以有效地緩和石膏的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同時也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餾水石膏飲」方劑中加入麻黃,主要考量其 發汗解表 和 宣肺止咳 的功效。
麻黃性溫,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可驅散外感風寒,緩解表證的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另一方面,麻黃亦有宣肺止咳作用,能疏通肺氣,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氣喘等呼吸道疾病。
在「餾水石膏飲」中,麻黃與石膏相配,一寒一熱,寒能清熱,熱能發汗,相互協調,達到清熱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餾水石膏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胸中先有蘊熱,又受外感」,導致胸中煩悶異常、喘息迫促,脈象浮洪有力但重按未實,舌苔白而未黃者。此證屬外感寒邪初入陽明,而太陽表證未解,形成「表寒未罷、裏熱初起」之候。患者喘滿煩躁、呼欲開胸,反映熱鬱胸膈、肺氣壅滯;脈浮洪而按之不實,說明熱勢雖盛卻未完全入裏成實;舌白未黃,提示熱邪尚未深結。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生石膏(軋細)二兩
- 性辛甘大寒,擅清陽明氣分實熱,兼解肌透表。此處重用可直折胸中鬱熱,尤其針對「脈浮洪」之熱象,又能借其辛散之性助麻黃開表。
- 張錫純認為石膏「涼而能散」,與麻黃配伍可形成「清裏透表」之力,防止外邪內陷。
麻黃二錢
- 辛溫發散,開腠理、宣肺平喘。此處非為發汗,而是利用其「輕揚上行」之性,宣通肺氣以解胸悶喘息,並助石膏使熱邪從表而散。
- 與石膏相配,構成「寒溫並用」格局,既解表寒,又清裏熱,符合「表裏雙解」之法。
甘草三錢
- 甘緩和中,調和石膏、麻黃之峻烈,防止寒涼傷胃或發汗過度。
- 其「緩急」特性可舒緩胸膈鬱熱所致的煩悶迫促,亦能護胃氣以助藥力吸收。
三、煎服法與療效機轉
- 煎用汽水或甘瀾水:此類水性質輕浮,取其「上浮趨表」之勢,助藥力達於上焦胸膈,符合「治上焦如羽」原則。
- 分次頻服:避免頓服導致藥力下趨,確保藥效持續作用於胸肺。服後「胸間微汗」反映表解熱散,肺氣得宣,故喘悶速緩。
- 停服時機:若「下焦覺涼」即停,防過服寒涼傷及中陽,體現「中病即止」的辨證思維。
四、後續調治邏輯
原案服藥後表熱大減,但關前脈仍浮洪,兼咳未癒,顯見餘熱留戀肺絡。故轉用玄參清熱養陰,杏仁、蔞仁、牛蒡子潤肺化痰、利咽降氣,針對熱退後之陰傷痰滯,完成從「清解表裏」到「潤肺止咳」的過渡。
總結
此方體現「表裏同治、清宣並舉」之法,麻黃開表閉,石膏清內熱,甘草斡旋中焦,共奏宣肺瀉熱之效。全方緊扣「外寒內熱」之病機,以分次服法強化藥效定位,為太陽陽明合病初起之喘悶良方。
傳統服藥法
生石膏(軋細)2兩,甘草3錢,麻黃2錢。
上用蒸汽水(僻處若無汽水,可用甘瀾水代之)煎二三沸,取清湯一大碗,分6次溫服。前3次,一點鐘服1次,後3次,一點半鐘服1次。病癒則停服,不必盡劑,下焦覺涼者,亦宜停服。
傷寒:奉天東站經理礦務錢慕韓,愚之同鄉,其婦人於仲冬得傷寒,四五日間喘不能臥,胸中煩悶異常,頻頻呼喚,欲自開其胸。診其脈浮洪而長,重按未實,舌苔白厚。知其證雖入陽明,而太陽猶未罷也。為擬此方,湯成後,俾徐徐分六次服之,因病在上焦,若頓服,恐藥力下趨,則藥過病所,而病轉不愈也。服至三次,胸間微汗,病頓見愈,服至盡劑,病癒十之八、九。再診其脈,關前猶似浮洪,喘息已平,而從前兼有咳嗽未愈。繼用玄參一兩、杏仁(去皮)二錢,蔞仁,牛蒡子各三錢,兩劑全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餾水石膏飲,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生石膏(軋細)2兩,甘草3錢,麻黃2錢。 主治:胸中先有蘊熱,又受外感,胸中煩悶異常,喘息迫促,其脈浮洪有力,按之未實,舌苔白而未黃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