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心煮散

涼心煮散

LIANG XIN ZH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0.4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心經 17%
肝經 12%
脾經 11%
胃經 11%
三焦經 6%
膀胱經 6%
膽經 6%
小腸經 6%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涼心煮散方中包含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歸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連翹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心火亢盛所致的各種症狀。
  2. 疏散風熱:連翹兼具疏散風熱之功,可有效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心煩、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涼心煮散以清熱解毒為主,同時兼顧疏散風熱,連翹在此方中可謂相得益彰。

「涼心煮散」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表: 防風味辛性微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功效。方劑中加入防風,有助於散解心經鬱熱,改善心煩、口渴等症狀。
  2. 引藥入心,增強療效: 防風性輕升散,能引導其他藥物入心經,增強清心解熱的作用。同時,防風亦可助其他藥物驅散體表風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總之,防風在「涼心煮散」中扮演著疏風散熱、引藥入心、增強療效的角色,有助於全面緩解心熱煩躁等症狀。

「涼心煮散」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此方多用寒涼藥物清熱解毒,加入甘草可緩解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

二、增強療效:甘草具有一定抗炎、免疫調節、抗氧化等作用,可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清熱解毒、涼心開竅的效果更為顯著。

涼心煮散方中包含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梔子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可針對心火亢盛、熱擾心神、煩躁不安、口舌生瘡等症狀,起到清心降火的作用。
  2. 涼血止血: 梔子亦具涼血止血功效,可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吐血、衄血、血痢等症。因此,涼心煮散中使用梔子,除了清心降火外,也兼具涼血止血的作用,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涼心煮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出自古代兒科用方,主治「小兒風熱」,其症當見發熱、煩躁、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熱象。方名「涼心」,意指清解心經與上焦風熱,尤適小兒稚陽之體,易感風熱邪氣而化火之證。

組成與方義分析

  1. 連翹

    • 性味苦微寒,歸肺、心經。
    •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為「瘡家聖藥」,尤善清心火而利上焦風熱。
  2. 防風

    • 性味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雖性偏溫,然與清熱藥同用,可疏風透邪,使熱從表解。
  3. 炙甘草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緩和藥性,調和諸藥,兼能益氣護中,防苦寒傷胃,尤適小兒嬌嫩臟腑。
  4. 山梔子仁

    • 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專入心經以除煩,導三焦之火下行,從小便出。
  5. 雞蘇(即薄荷)

    • 性味辛涼,歸肺、肝經。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以其輕揚之性,助防風透表,兼能解鬱散熱。
  6. 惡實(牛蒡子,炒)

    • 性味辛苦寒,歸肺、胃經。
    • 疏散風熱,解毒利咽。炒製後減其寒滑之性,更宜小兒,協同連翹清解上焦熱毒。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清透並行」為核心:

  • 清熱為主:連翹、梔子仁直折心火,清解內熱;牛蒡子、薄荷兼透表熱。
  • 透邪為輔:防風疏風解表,薄荷輕揚升散,使風熱之邪從表而泄。
  • 兼顧護正:炙甘草調和藥性,保護脾胃,契合小兒「易虛易實」之體質特點。

推論功效延伸
此方雖標示治「小兒風熱」,然其組方思路亦可應用於風熱初起兼心火偏旺者,如成人風熱感冒見口舌生瘡、煩躁失眠等。蓋因心主火,小兒「心常有餘」,風熱易引動心火上炎,故清心與解表同施,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連翹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甘草(炙,銼)半兩,山梔子仁半兩,雞蘇半兩,惡實(炒)半兩。
上為散。
每服2錢匕,水1盞,煎3-5沸,量兒大小加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涼心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組成:連翹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甘草(炙,銼)半兩,山梔子仁半兩,雞蘇半兩,惡實(炒)半兩。 主治:小兒風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