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性味辛、微苦、性微濕。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止癢、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産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連翹性苦、微寒。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用於癰疽、瘰癘、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尿閉。
羌活性辛、苦、溫。主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主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加味消毒飲,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鼠粘子1錢半,甘草5分,荊芥7分,紫草1錢,防風6分,糯米1撮。 主治:痘疹血熱,咽喉不利。
加味消毒飲, 出處:《東醫寶鑑·外形篇》卷一引《醫林》。 組成:荊芥1錢,防風1錢,惡實1錢,甘草1錢,連翹1錢,羌活1錢。 主治:痄腮腫痛。
加味消毒飲, 出處:《金鑑》卷五十九。 組成:荊芥穗、防風、牛蒡子(炒)、升麻、生甘草、赤芍、南山楂、連翹(去心)。 主治:疏風清熱。主治:痘後餘毒未盡,更兼恣意飲食,外感風寒,偏身出疹,色赤作癢,始如粟米,漸成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