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解毒瀉肝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防風性味辛溫,歸膀胱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功效。肝臟主疏泄,若肝經鬱熱,則可引發頭痛、目赤、口苦等症狀。防風可疏散肝經鬱熱,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解毒瀉肝湯中往往包含其他清熱解毒、瀉肝火、利濕等功效的藥物,防風與之配合,可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例如,防風與柴胡、黃芩等藥物配合,可更有效地疏散肝經鬱熱,清熱解毒。
解毒瀉肝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解毒利濕: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利濕之效。其能清泄肝膽之熱,並解毒消腫,對於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 配伍增效:梔子與其他藥材如茵陳蒿、黃芩等配合,可增強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達到協同治療的效果。
因此,梔子在解毒瀉肝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清除肝膽濕熱,解除毒素,促進疾病恢復。
解毒瀉肝湯中包含石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肝火熾盛、熱毒內蘊所致的症狀,如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煩躁不安、脅痛等,石膏可清泄肝火,使熱邪消散。
- 清熱解毒: 石膏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該方劑中包含的其它藥物,如黃芩、梔子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石膏與之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解毒瀉肝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的功效,可有效清除肝火,改善肝熱所致的口苦、目赤、煩躁、便祕等症狀。
- 解毒止痛: 黃芩能解毒消腫,對於肝臟炎症引起的疼痛,具有止痛的效果。同時,黃芩還能抑制細菌生長,減輕肝臟的炎症反應,進一步促進肝臟功能恢復。
因此,解毒瀉肝湯中加入黃芩,能夠有效清熱瀉火、解毒止痛,達到治療肝熱、肝火旺盛所致的各種症狀的目的。
解毒瀉肝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解毒: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解毒的功效,可針對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濕疹等症狀,起到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作用。
- 健脾利濕:蒼朮還能健脾利濕,對於因濕熱阻礙脾胃運化而導致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在解毒瀉肝湯中加入蒼朮,可以更全面地改善濕熱引起的各種病症。
「解毒瀉肝湯」中使用木通,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利水通淋: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能利水通淋,消腫止痛,對於肝膽溼熱引起的尿路感染、小便不利等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二、清熱解毒:木通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
因此,在「解毒瀉肝湯」中加入木通,意在發揮其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以達到瀉肝解毒、通利小便的作用。
「解毒瀉肝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方中其他藥材可能偏寒涼或燥烈,甘草能中和其毒性,避免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緩解疼痛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增強藥效,起到協同作用。例如,甘草能與大黃等瀉下藥配伍,減輕其刺激性,同時還能增強其瀉下通便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毒瀉肝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肝脾風濕攻注之田螺泡」,症見足掌初生如火燎灼,繼發紫、白、黃色水泡,悶腫硬痛難着地,水泡皮厚不易自破,數日後濕爛成片,甚則足背腫脹,伴寒熱往來。此證屬風濕熱毒壅滯肝脾經絡,濕熱下注於足掌,鬱而化毒,外發為泡。外治以清熱燥濕、泄毒排膿為主,內服則瀉肝脾濕熱,兼疏風解毒。
2.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藥物配伍邏輯
全方以「清熱瀉火、祛濕通絡」為核心,針對肝脾濕熱鬱毒而設:
- 防風:辛散祛風,透邪外達,解肝經風濕鬱熱。
- 山梔、黃芩:苦寒直折,清瀉肝膽與三焦火毒,導濕熱從小便出。
- 石膏:清氣分實熱,解肌透邪,緩火燎灼痛。
- 蒼朮:燥脾濕、健運中焦,斷濕熱之源。
- 木通:通利九竅,導濕熱從下焦滲泄。
- 生甘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
- 燈心:引藥入心經,利水瀉火。
輔以「水酒各半煎」,酒性辛散助藥力透達經絡,水制其燥烈,共奏活血通絡、引藥直達病所之效。
(2)外治與內服協同機制
外治以苦參、菖蒲、野艾湯浸洗,取其苦溫燥濕、解毒殺蟲之效;針挑水泡泄毒後,貼洞天膏(傳統拔毒生肌膏)以祛腐生新。若濕爛甚者,撒五美散(傳統收濕斂瘡散劑)燥濕護瘡,內外合治標本兼顧。
3.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透過「清肝瀉脾、祛風滲濕」三法並行:
- 瀉肝:山梔、黃芩直清肝火,防風疏肝經風鬱。
- 運脾:蒼朮燥濕醒脾,絕濕熱化生之根。
- 通絡解毒:木通、石膏、甘草通利三焦,使毒從二便分消。
外治法側重「開泄濕毒」,內服方重在「調臟腑氣機」,契合中醫「治外必本諸內」之思想,適用於風濕熱毒纏結肝脾之實證。
傳統服藥法
防風2錢,山梔2錢,石膏2錢,黃芩2錢,蒼朮2錢,木通2錢,生甘草2錢。
加燈心三十根,水、酒各半煎,食前服。外先用苦參、菖蒲、野艾熬湯熱洗,次用線針將泡挑破,泄去毒水,貼洞天膏。內服此湯。如濕重流水者,則以五美散撒之,更用膏蓋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解毒瀉肝湯性寒,體質虛寒者慎用。
- 服用解毒瀉肝湯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解毒瀉肝湯,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柴胡9g,龍膽草3g,酒黃芩9g,銀花30g,川黃連6g,生地9g,元參9g,赤芍9g,牡丹皮9g。 主治:清肝瀉火,解毒除風。主治:花翳白陷。肝膽風熱火毒熾盛,症見抱輪紅赤,白陷深入風輪內層,色黃帶綠,發展迅速者。
解毒瀉肝湯,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三。 組成:防風2錢,山梔2錢,石膏2錢,黃芩2錢,蒼朮2錢,木通2錢,生甘草2錢。 主治:肝脾風濕攻註之田螺泡。生足掌,初如火燎,隨生紫白黃泡,悶腫硬疼,不能著地,連生數泡,皮厚難於自破,3-5日成片濕爛,甚則足跗俱腫,寒熱往來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