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洗痔國老湯」中加入荊芥,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
荊芥性味辛涼,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癢止痛的功效。痔瘡多因濕熱內蘊、血瘀凝滯所致,而荊芥能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可有效緩解痔瘡引起的腫痛、瘙癢、出血等症狀。同時,荊芥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痔瘡的消退。
因此,將荊芥納入「洗痔國老湯」中,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痔瘡的目的。
洗痔國老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疼痛及炎症: 甘草性味甘溫,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疼痛的作用。痔瘡常伴有疼痛、紅腫等症狀,甘草可以緩解這些不適,促進傷口癒合。
- 調和藥性: 甘草被稱為“藥王”,具有調和百藥之效。洗痔國老湯中可能包含其他藥材,甘草可以調和各藥材的藥性,使其發揮最佳療效,避免藥性過烈,減輕副作用。
洗痔國老湯中加入藿香,主要是基於其芳香化濕和解毒止痛的功效。
藿香性溫,味辛,具有芳香闢穢、化濕解暑、止痛解毒等作用。痔瘡多因濕熱下注、血瘀不通而發,藿香可以驅散濕邪,清熱解毒,疏通經絡,改善局部循環,減輕腫痛、出血等症狀。此外,藿香還能止痛,有助於緩解痔瘡帶來的疼痛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洗痔國老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痔漏」,屬肛腸局部病證,古代醫家認為痔瘡多因風熱濕邪鬱滯、氣血瘀阻所致。方名「國老」暗喻甘草為調和諸藥之主,結合外洗之法,直接作用于患處,以祛風燥濕、消腫止痛為核心,緩解痔瘡腫痛、滲液等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荊芥(1兩)
- 性辛溫,歸肺肝經,傳統用於祛風解表、透疹消瘡。
- 痔瘡多伴「風邪下迫」之症(如癢痛、灼熱),荊芥能祛風止癢,兼輕宣局部鬱熱。其辛散之性可促進患處氣血流通,緩解腫脹。
甘草(1兩)
- 甘平,歸十二經,為「和緩之王」。生用偏清熱解毒,外洗可緩解痔瘡充血疼痛。
- 《本草綱目》載其「消五發之疽」,外用能保護黏膜、收斡創面,減少滲出。
藿香(5錢)
- 辛微溫,芳香化濕,醒脾祛濁。痔瘡濕熱下注時(如分泌物黏膩、肛周潮濕),藿香可燥濕消腫,並藉香竄之性助藥力滲透。
配伍推理
- 風濕並治:荊芥祛風、藿香化濕,契合痔瘡「風濕熱合邪」病機。
- 標本兼顧:甘草調和並緩急止痛,荊藿宣散邪氣,共奏疏通局部氣血、消炎退腫之效。
- 外洗特性:熱湯熏洗可溫通經絡,促進藥力直達病所,改善循環,符合「腠理開則邪有出路」之理。
備註
本方側重「外痔」或痔瘡急性期(腫痛滲液),「外痔不用」可能指需避開潰瘍或避免刺激性外敷,然古籍未詳述禁忌,臨床需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荊芥1兩,甘草1兩,藿香5錢。
煎湯溫洗。
外痔不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秘、腹脹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洗痔國老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七。 組成:荊芥1兩,甘草1兩,藿香5錢。 主治:痔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