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和散

衝和散

CHONG H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七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6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22%
肝經 22%
肺經 22%
心經 11%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衝和散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能祛除脾胃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消化吸收。衝和散治療的病症多為脾胃濕熱,導致的腹瀉、食積、脘腹脹滿等症狀,蒼朮的燥濕健脾作用,可以有效改善這些病症。

2. 升清降濁:蒼朮還能升清降濁,將脾胃中的濕濁之氣向上疏泄,並將濁氣向下排泄,使脾胃氣機通暢,恢復正常功能。這對於衝和散治療的濕熱下注、氣機阻滯等病症,具有重要的作用。

衝和散中含有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熱: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發汗之效。衝和散主治風熱感冒,症見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荊芥可清熱解表,疏風散寒,緩解表證。
  2. 透疹止癢: 荊芥亦有透疹止癢的功效。衝和散亦可用於治療麻疹、風疹等,荊芥能疏散風熱,透發疹痘,並可止癢,使疹子更快消退。

總之,荊芥在衝和散中發揮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熱感冒、麻疹、風疹等疾病。

衝和散方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猛烈之功效。衝和散中其他藥材性味較烈,加入甘草能中和藥性,避免藥物對人體產生過大的刺激或副作用,使藥物更溫和地發揮療效。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止痛、抗炎等功效,與衝和散中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增強藥效,提升治療效果。例如,甘草與黃芩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與白芍配伍,可增強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衝和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因氣候變化劇烈、生活起居失調所引發之外感表證,尤其強調「寒溫不節」與「濕邪夾風」之病機。其症狀特徵包括:

  1. 表證表現:身體沉重、肢節酸疼、項背拘急,反映風寒濕邪侵襲肌表,阻塞經絡氣血。
  2. 上焦壅滯:頭目不清、鼻塞聲重、氣壅上盛,乃風邪上擾清竅,肺氣宣降失常所致。
  3. 濕阻中焦:胸膈凝滯、飲食不入,提示濕邪困脾,氣機升降失司。

此方針對「非單純風寒或風熱」,而屬風、寒、濕三者兼雜之表證,故用藥以解表化濕為核心,兼顧和中調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蒼朮(君藥)

    • 燥濕運脾:蒼朮辛溫燥烈,善祛肌表與中焦之濕,化解「身體沉重、肢節酸疼」之濕困症狀。
    • 解表發汗:兼具辛散之力,助開腠理以散風寒濕邪。
  2. 荊芥穗(臣藥)

    • 疏風透表:辛溫輕揚,宣散風邪,緩解「頭目不清、鼻塞」等上焦風邪鬱閉之症。
    • 協同蒼朮:風能勝濕,荊芥穗助蒼朮升發陽氣,驅濕邪從表而解。
  3. 甘草(佐使藥)

    • 調和藥性:緩和蒼朮之燥烈、荊芥之辛散,避免過汗傷正。
    • 益氣和中:少量甘草護脾胃,防外邪內傳,改善「飲食不入」之兼症。

配伍特點

  • 表裡同治:蒼朮內化濕濁、外解表邪;荊芥穗專攻表鬱,二者表裡分消。
  • 動靜相宜:蒼朮燥濕偏守,荊芥穗辛散偏走,一守一通行氣化濕。

治療原理
此方以「風藥勝濕」為法,通過疏風解表、燥濕運脾,恢復肺脾氣機。尤其適用於長夏濕盛或乍寒乍熱之際,外感濕邪夾風寒者,使濕化表解,諸症自除。


(附:《醫學入門》等分蒼朮、荊芥之變方,更側重「風濕並重」之證,減甘草則防其甘緩滯濕,用藥比例可隨證調整。)

傳統服藥法


蒼朮60兩,荊芥穗30兩,甘草12兩半。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並滓再煎。
(《醫學入門》卷八)。《醫學入門》本方用蒼朮、荊芥各等分,甘草減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 本方有發汗解表、散寒除濕的功效,如果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出汗過多、體虛乏力、頭暈目眩等不良反應。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加重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痤瘡肺結核容易流眼淚鼻塞癤和癰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鼻息肉腹瀉身體沉重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吞咽障礙陰部感到寒冷

相同名稱方劑


衝和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九。 組成:白藥子1分,甘草(炙)1分,雄黃1錢(醋淬)。 主治:退熱解躁。主治:小兒斑痘瘡。

衝和散, 出處:《喉舌備要》。 組成:荊皮1兩,獨活5錢,赤芍5錢,白芷3錢,南星1錢半,半夏1錢半,南木香2錢,菖蒲2錢。 主治:咽喉病屬陰證者。

衝和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京方)。 組成:紫荊皮5兩(炒),獨活3兩(炒),赤豆2兩(炒),白芷1兩(生研),石菖蒲1兩(生研)。 主治:活血消腫。主治:癰疽初起,紅腫疼痛。

衝和散, 出處:《百一》卷七。 組成:蒼朮60兩,荊芥穗30兩,甘草12兩半。 主治:寒溫不節,將攝失宜,或乍暖脫衣,盛熱飲冷,或坐卧當風,居處暴露,風雨行路,衝冒霜冷,淩晨早出,呼吸冷氣,或久晴暴暖,忽變陰寒,久雨積寒,致生陰濕。使人身體沉重,肢節酸疼,項背拘急,頭目不清,鼻塞聲重,伸欠淚出,氣壅上盛,咽渴不利,胸膈凝滯,飲食不入。傷風、覺勞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