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逼毒散中使用蒼朮,主要原因有二:
- 燥濕化濁: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濁,可祛除體內濕邪,並驅散毒邪,有助於解除毒素的阻滯,促進機體恢復。
- 升陽健脾:蒼朮能升陽健脾,增強脾胃運化能力,促進營養吸收,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毒邪侵襲,加速康復。
因此,蒼朮在逼毒散中起到燥濕化濁、升陽健脾的作用,有助於驅散毒邪,恢復機體功能。
逼毒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緩解毒性: 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解毒、緩解藥物毒性的功效。逼毒散常用於治療毒蛇咬傷、疔瘡腫毒等症,甘草可以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刺激,保護脾胃,防止毒性過大。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能調和藥性,使各藥材的功效相輔相成。逼毒散中往往包含多種藥物,甘草可以中和藥物的偏性,避免藥物互相衝突,使藥效更加協調、穩定。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逼毒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逼毒散主治「瘴氣」與「傷寒」:
- 瘴氣:古代指南方山林間濕熱蒸鬱致病的邪氣,症狀常見發熱、頭痛、胸悶、嘔吐等,相當於現代某些傳染性或寄生蟲性疾病
- 傷寒:廣義指外感熱病,包括多種外邪引起的發熱性疾病
此方以「逼毒」為名,體現其驅邪外出的治療思路,主要針對外感邪氣引起的病證。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
蒼朮(8兩):
- 性味辛、苦、溫
- 主要功效:燥濕健脾、祛風散寒
- 在本方中承擔主力作用,通過其辛溫之性發散表邪、苦燥之性化濕濁
甘草(2兩):
- 性味甘平
- 主要功效: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藥性
- 在本方中既可助蒼朮健脾,又可緩和蒼朮的燥烈之性
生薑、蔥白(煎服時加入):
- 生薑:發散風寒、溫中止嘔
- 蔥白:發汗解表、散寒通陽
- 增強全方解表散邪之力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辛溫解表為主:
- 蒼朮配生薑、蔥白形成強力辛溫發散組合,針對表邪(尤其是風寒濕邪)有驅散作用
- 符合「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治療原則
燥濕健脾為輔:
- 蒼朮燥濕健脾,考慮到瘴氣多夾濕邪,脾土易為濕困
- 甘草補脾益氣,與蒼朮相配,健脾以助祛濕
簡潔而力專:
- 僅二味主藥,加生薑、蔥白為引,藥少力專
- 體現了對外感病「祛邪務盡」的治療思想
適用病理機制:
- 針對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的惡寒發熱、頭身困重
- 對濕濁內阻、脾胃不和導致的胸悶嘔逆也有調理作用
此方體現了「解表散寒、燥濕解毒」的治療思路,用藥簡練卻全面兼顧表裡,對於外感夾濕的病證有較好效果。
傳統服藥法
蒼朮8兩,甘草2兩。
上為細末。
每服3大錢,加生薑、蔥白,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逼毒散, 出處:《雞峰》卷五。 組成:蒼朮8兩,甘草2兩。 主治:瘴氣;傷寒。
逼毒散, 出處:《宣明論》卷十。 組成:甘草1兩,蒼朮2兩。 主治:孕婦傷寒當汗者。
逼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三。 組成:白芷半斤,貝母12兩,香附子末6兩,甘草3兩。 主治:諸般腫毒,癰疽。
逼毒散, 出處:《衛濟寶書》卷下。 組成:當歸1兩,枳殼1兩(去瓤,炒),甘草1兩(炙),白芷1兩,貝母3兩(去心)。 主治:癰疽。
逼毒散, 出處:《準繩·瘍醫》卷二引劉氏方。 組成:黃藥子1兩,白藥子1兩,赤小豆2兩,雄黃1錢。 主治:發背癰疽,膿盡四麵皮粘,恐有膿毒攻起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