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蒼朮為蒼芩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加入原因主要有二:
一、 燥濕健脾: 蒼朮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之功效。蒼芩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濕困、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蒼朮能有效祛除脾胃濕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二、 升陽止瀉: 蒼朮亦能升發陽氣,止瀉止痢。脾胃濕困常伴隨脾陽虛弱,導致腹瀉。蒼朮升陽健脾,能提振脾胃陽氣,固護脾胃,達到止瀉的效果。
總之,蒼朮在蒼芩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燥濕健脾、升陽止瀉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脾胃濕困、消化不良等症的目的。
蒼芩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善於清熱瀉火,對於熱毒熾盛、心煩口渴、神志不清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蒼芩丸以黃芩為君藥,旨在清解熱毒,達到退熱鎮驚之效。
- 燥濕止瀉: 黃芩亦具燥濕止瀉之功,可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瀉。蒼芩丸中配伍黃芩,可有效控制腸道炎症,緩解腹瀉症狀。
蒼芩丸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緩和藥性,調和脾胃: 蒼芩丸中含有黃芩、蒼朮等苦寒之藥,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苦寒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人體的過度刺激。
二、 增強藥效,健脾益氣: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作用,能夠與其他藥物相互協同,增強藥效。例如,甘草可以增強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使藥物功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蒼芩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濕熱發熱:
此方主治「濕熱」鬱滯體內所致的發熱,屬中醫「濕溫」或「濕熱證」範疇。其發熱特點多見身熱不揚(體表熱感不明顯但觸之久則灼熱)、午後熱甚,伴頭身困重、胸悶脘痞、口苦黏膩、舌苔黃膩等。因濕性黏滯,與熱相合,纏綿難解,需清熱與燥濕並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蒼朮(5錢):
- 燥濕健脾:辛溫燥烈,為「祛濕要藥」,能運脾開鬱,化解中焦濕濁,切中「濕熱」之「濕」因。
- 發汗解表:兼可透達肌表之濕,助散鬱熱,符合「濕熱發熱」需表裏分消之思路。
片芩(黃芩,3錢):
- 清熱燥濕:性寒苦降,專清上中焦濕熱,尤善瀉肺胃之火,針對「濕熱」之「熱」邪。
- 瀉火解毒:與蒼朮相配,一溫一寒,共成「燥濕清熱」之效,避免單用苦寒傷脾助濕。
甘草(1錢半):
- 調和藥性:緩和蒼朮之溫燥、黃芩之寒涼,使攻邪不傷正。
- 益氣和中:佐助脾胃運化,助濕熱從內而化。
配伍邏輯與方義
此方為「辛開苦降」之簡效方:
- 蒼朮(辛溫)「開」濕鬱,醒脾運中,從氣化濕;
- 黃芩(苦寒)「降」熱邪,清瀉火毒,從血分清熱;
- 甘草居中調停,護胃氣以助藥力。
治療原理:
濕熱膠結,需「分消走泄」。蒼朮從「氣分」燥濕升脾陽,黃芩從「血分」清熱降火,二者一升一降,恢復氣機流通,使濕去熱孤而熱自退。其丸劑以「湯浸炊餅」送服,取穀氣助胃,緩圖藥效,適合濕熱纏綿之證。
總結
蒼芩丸以簡潔配伍,體現「治濕熱需脾胃同治」之理,標本兼顧,適用於濕重熱輕或濕熱並重之輕證。後世若濕熱重症(如黃疸、下痢),常以此方為基礎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蒼朮5錢,片芩3錢,甘草1錢半。
上為末,湯浸炊餅為丸。
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蒼芩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蒼朮5錢,片芩3錢,甘草1錢半。 主治:濕熱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