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金飲

對金飲

DUI JIN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會通》卷四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4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22%
肺經 21%
肝經 12%
心經 10%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對金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健脾,和胃止嘔: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和胃止嘔的功效。對金飲主要用於治療金匱要略所述的「傷寒發汗後,心下痞硬,按之痛,乾嘔不渴,脈沉緊」等症,而陳皮可疏理脾胃氣機,緩解痞硬、乾嘔等症狀,促進食慾,增強脾胃功能。

二、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化解痰濕,緩解因痰濕阻滯引起的嘔吐。同時,陳皮又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陳皮在對金飲中起到理氣健脾、和胃止嘔、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等多重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金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百藥的作用。對金飲中多用寒涼藥物,容易傷脾胃,而甘草可以緩解藥性,保護脾胃,避免寒涼之氣過度損傷陽氣。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對金飲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而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之效,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更有效地治療肺熱咳嗽。

對金飲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的功效。對金飲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脾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苦泛酸等症狀,而蒼朮能燥濕化痰,健脾利濕,促進脾胃運化,從而達到改善這些症狀的效果。
  2. 升陽散寒: 蒼朮還具有升陽散寒的作用,能夠溫陽化氣,驅散寒邪。對金飲中常常加入一些寒涼藥物,如黃連、黃芩等,以清熱瀉火,而蒼朮則能起到平衡寒涼藥物的寒性,防止寒涼藥物過於傷脾胃,並有助於促進脾胃陽氣升發,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對金飲」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對金飲」之傳統主治為「吐瀉傷食」,即因飲食不節、脾胃受損所致之嘔吐、腹瀉、脘腹脹滿等症。此類症狀多屬外感濕濁、內傷飲食,導致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清濁不分而成。方名「對金」或隱含「對治金石(代指難以消化之食積)」之意,暗示其調理腸胃、化滯止瀉之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調和脾胃、清熱燥濕、行氣止瀉為核心,可從藥味配伍與歸經解析其作用:

  1. 清熱燥濕,止瀉止血

    • 黃連、槐花:黃連苦寒,清中焦濕熱,善治濕熱瀉痢;槐花涼血止血,防久瀉傷絡。二者合用,針對濕熱內蘊或熱迫血分所致之瀉痢。
    • 蒼朮:辛溫燥濕健脾,助運化水濕,與黃連配伍形成「寒溫並用」,既清熱又化濕。
  2. 健脾益氣,和中止嘔

    • 白朮、甘草:補脾益氣,固護中州,針對脾虛失運之本。
    • 藿香:芳香化濁,和胃止嘔,兼解表祛濕,尤宜外感暑濕或內傷濕滯之吐瀉。
  3. 行氣消滯,升降氣機

    • 厚朴、枳殼、陳皮:理氣寬中,消脹除滿,疏通脾胃氣滯,助消化積食。
    • 當歸:養血和血,防燥藥傷陰,亦符合「行氣需兼養血」之古訓。
    • 升麻:輕升清陽,與枳殼之降氣形成「升降相因」,恢復中焦氣機升降。

三、整體治療思路
本方以「清熱燥濕」治標(濕熱、食積),「健脾行氣」治本(脾胃虛弱、氣機不暢),並佐以「升清降濁」調節氣機。其組方符合中醫「通因通用」之法,雖見瀉泄,仍用行氣消導之品,旨在疏通壅滯,而非單純固澀止瀉。適用於脾胃虛弱夾雜濕熱、食積之證,症見嘔吐酸腐、瀉下臭穢、脘腹脹痛、舌苔厚膩等。

四、附註
此方劑量輕緩(諸藥多為一錢),推測其適用於輕中度吐瀉,若病重者或需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黃連1錢2分,槐花1錢2分,蒼朮1錢2分,甘草1錢,白朮1錢,厚朴1錢,枳殼1錢,陳皮1錢,藿香1錢,當歸1錢,升麻8分。
水煎,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相關疾病


麻疹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對金飲, 出處:《痘疹會通》卷四。 組成:陳皮5分,甘草5分,蒼朮8分。 主治:吐瀉傷食。

對金飲,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黃連1錢2分,槐花1錢2分,蒼朮1錢2分,甘草1錢,白朮1錢,厚朴1錢,枳殼1錢,陳皮1錢,藿香1錢,當歸1錢,升麻8分。 主治:大腸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