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瀉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腹瀉常伴有脾胃虛弱、氣機不暢,陳皮可理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腹瀉症狀。
2. 和胃止嘔:陳皮可和胃止嘔,緩解腹瀉引起的噁心、嘔吐等不適。其理氣作用可疏通腸胃氣機,使氣機通暢,降低嘔吐風險。
總而言之,陳皮在止瀉湯中起到理氣健脾、和胃止嘔的功效,有助於緩解腹瀉症狀,促進腸胃功能恢復。
止瀉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因為白朮具有健脾燥濕、止瀉固腸的功效。
白朮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能補脾益氣,燥濕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減少水濕停滯,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同時,白朮還有固腸止瀉的作用,能收斂腸道,減少腸蠕動,幫助止瀉。
此外,白朮還可與其他藥材配伍,如茯苓、陳皮等,共同發揮健脾燥濕、和胃止瀉的功效,使止瀉湯的療效更佳。
止瀉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功效:
- 健脾燥濕:赤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經,具有健脾燥濕之功效。瀉痢多因脾虛濕盛,導致運化失常,水谷不化而下泄。赤茯苓能健脾燥濕,使脾胃運化正常,有助於止瀉。
- 利水滲濕:赤茯苓入膀胱經,亦有利水滲濕之功。濕邪下注,可導致腸道功能失調,引起腹瀉。赤茯苓可利水滲濕,將體內濕氣排出,減輕腸道負擔,輔助止瀉。
止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止瀉湯中多用寒涼藥物,甘草可緩解其寒性,避免過於寒涼而傷脾胃,同時也可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
- 緩解副作用:甘草能補脾益氣,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例如寒涼藥物容易造成腹痛,甘草可以緩解腹痛症狀。此外,甘草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幫助身體更快恢復。
止瀉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瀉痢多因脾虛濕盛,運化失常所致,蒼朮可以燥濕健脾,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止瀉。
- 行氣化濕: 蒼朮還具有行氣化濕的功效,可以疏通腸道氣機,促進濕邪排出,進一步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蒼朮在止瀉湯中,扮演着燥濕健脾、行氣化濕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止瀉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止瀉湯主治「小兒洩瀉」,其應用核心在於調理脾胃、分利水濕,並針對不同病因(如傷食、濕熱、暑邪、脾虛或兼夾驚嚇)進行加減配伍。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脾胃嬌弱,易因飲食不節、外邪侵襲或稟賦不足導致運化失職,水穀不別而為泄瀉。此方基礎組成以健脾燥濕為主,輔以靈活加減,體現「標本兼顧」的治療思路。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基礎方組成邏輯
- 君藥:
- 白朮(8分):健脾益氣、燥濕利水,針對脾虛濕盛之根本。
- 蒼朮(5分):加強燥濕運脾之力,尤適濕濁偏重者。
- 臣藥:
- 赤茯苓(7分):偏於利濕清熱,導水濕從小便而出,符合「治瀉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理。
- 佐使藥:
- 陳皮(3分):理氣和中,助術、苓運化水濕,防壅滯。
- 甘草(3分):調和諸藥,緩和蒼朮之燥烈。
組合特點:以「二朮」健脾燥濕為主軸,佐茯苓淡滲分利,陳皮理氣醒脾,構成「健脾滲濕、調氣止瀉」的基本框架,符合「脾喜燥惡濕」的生理特性。
2. 加減配伍原理
- 傷食瀉(酸臭):
加山楂消食化滯,厚朴、枳實行氣除滿,體現「通因通用」之法,消積以止瀉。 - 熱瀉(紅赤黃色):
加黃連(薑製防苦寒傷胃)清熱燥濕,滑石、木通利水清熱,使濕熱從小便分消。 - 暑月瀉:
加香薷解表化濕(暑多夾濕),豬苓、澤瀉增強利水,契合「暑瀉」外感內濕之病機。 - 脾虛久瀉:
重用人參、白朮補氣健脾,苡仁、山藥健脾滲濕,體現「虛則補之」的治本原則。 - 兼驚瀉:
加天麻平肝息風,反映小兒「肝常有余」易驚風的體質特點,風熄則瀉自緩。
三、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運脾化濕」為核心,結合小兒泄瀉的常見病機(濕困、積滯、熱蘊、氣虛、驚擾),通過基礎方與動態加減的配合,達成以下作用:
- 健脾助運:白朮、蒼朮恢復脾胃升降之職。
- 分利水濕:茯苓、澤瀉等使濕邪從小便去,減少腸道水液積聚。
- 標本兼治:根據實證(食積、濕熱)或虛證(脾虛)調整攻補比例。
- 調和氣機:陳皮、厚朴等理氣藥疏通中焦,氣行則濕化。
整體而言,止瀉湯的設計體現中醫「辨證論治」與「因人制宜」的精髓,尤其針對小兒病情變化迅速的特點,通過靈活加減兼顧多種證型,是古代治療小兒泄瀉的典型範例。
傳統服藥法
陳皮3分,白朮8分,赤苓7分,甘草3分,蒼朮5分。
傷食瀉,酸臭,加山楂、厚朴、枳實;熱瀉,紅赤黃色,加薑炒黃連、滑石、木通;暑月,加香薷、豬苓、澤瀉;虛或久瀉,加人參、白朮、苡仁、山藥;帶驚,加天麻;久瀉,再參服參香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燥濕作用,因此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瀉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五。 組成:陳皮3分,白朮8分,赤苓7分,甘草3分,蒼朮5分。 主治:小兒泄瀉。
止瀉湯, 出處:《醫碥》卷七。 組成:白朮、茯苓、炙甘草、白芍、陳皮、車前、木通。 主治:濕瀉,小便不利,腸中漉漉有聲,腹不痛,脈沉緩,體重軟弱;或痰瀉,腹中隱隱微痛,或覺冷,下如稠飲,時瀉時不瀉,或多或少,不食不饑,昔肥今瘦,脈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