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瀉湯

ZHI XI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6%
胃經 21%
心經 14%
肺經 12%
膀胱經 8%
肝經 7%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止瀉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腹瀉常伴有脾胃虛弱、氣機不暢,陳皮可理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腹瀉症狀。

2. 和胃止嘔:陳皮可和胃止嘔,緩解腹瀉引起的噁心、嘔吐等不適。其理氣作用可疏通腸胃氣機,使氣機通暢,降低嘔吐風險。

總而言之,陳皮在止瀉湯中起到理氣健脾、和胃止嘔的功效,有助於緩解腹瀉症狀,促進腸胃功能恢復。

止瀉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因為白朮具有健脾燥濕、止瀉固腸的功效。

白朮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能補脾益氣,燥濕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減少水濕停滯,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同時,白朮還有固腸止瀉的作用,能收斂腸道,減少腸蠕動,幫助止瀉。

此外,白朮還可與其他藥材配伍,如茯苓、陳皮等,共同發揮健脾燥濕、和胃止瀉的功效,使止瀉湯的療效更佳。

止瀉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功效:

  1. 健脾燥濕:赤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經,具有健脾燥濕之功效。瀉痢多因脾虛濕盛,導致運化失常,水谷不化而下泄。赤茯苓能健脾燥濕,使脾胃運化正常,有助於止瀉。
  2. 利水滲濕:赤茯苓入膀胱經,亦有利水滲濕之功。濕邪下注,可導致腸道功能失調,引起腹瀉。赤茯苓可利水滲濕,將體內濕氣排出,減輕腸道負擔,輔助止瀉。

止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止瀉湯中多用寒涼藥物,甘草可緩解其寒性,避免過於寒涼而傷脾胃,同時也可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
  2. 緩解副作用:甘草能補脾益氣,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例如寒涼藥物容易造成腹痛,甘草可以緩解腹痛症狀。此外,甘草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幫助身體更快恢復。

止瀉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瀉痢多因脾虛濕盛,運化失常所致,蒼朮可以燥濕健脾,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止瀉。
  2. 行氣化濕: 蒼朮還具有行氣化濕的功效,可以疏通腸道氣機,促進濕邪排出,進一步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蒼朮在止瀉湯中,扮演着燥濕健脾、行氣化濕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止瀉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止瀉湯 」

組成:

  • 陳皮: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養心安神等功效。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主治功效: 本方主治兒童腹瀉。

方義:

  • 陳皮:行氣化濕,燥腸止瀉。
  • 白朮:健脾滲濕,益氣固表,止瀉。
  • 赤茯苓:滲濕利尿,健脾益氣,止瀉。
  • 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
  • 蒼朮:燥濕化痰,健脾益氣,止瀉。

用法用量:

  • 水煎服,每日一次,早晚各一劑。

注意事項:

  • 孕婦慎用。
  • 本品不宜久服,以免傷及脾胃。
  •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總結:

中藥方劑「 止瀉湯 」,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止瀉的功效。方中陳皮、白朮、赤茯苓、甘草、蒼朮五味合用,共奏止瀉之效。本品常用於治療兒童腹瀉,效果顯著。

傳統服藥法


陳皮3分,白朮8分,赤苓7分,甘草3分,蒼朮5分。
傷食瀉,酸臭,加山楂、厚朴、枳實;熱瀉,紅赤黃色,加薑炒黃連、滑石、木通;暑月,加香薷、豬苓、澤瀉;虛或久瀉,加人參、白朮、苡仁、山藥;帶驚,加天麻;久瀉,再參服參香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燥濕作用,因此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無尿及少尿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多痰身體沉重

相同名稱方劑


止瀉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五。 組成:陳皮3分,白朮8分,赤苓7分,甘草3分,蒼朮5分。 主治:小兒泄瀉。

止瀉湯, 出處:《醫碥》卷七。 組成:白朮、茯苓、炙甘草、白芍、陳皮、車前、木通。 主治:濕瀉,小便不利,腸中漉漉有聲,腹不痛,脈沉緩,體重軟弱;或痰瀉,腹中隱隱微痛,或覺冷,下如稠飲,時瀉時不瀉,或多或少,不食不饑,昔肥今瘦,脈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