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生熟解毒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痢的藥性。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生肌之效。對於濕熱蘊結、脾胃不和、腹瀉痢疾等症狀,黃芩能有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痢,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更好的療效。
此外,黃芩還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對於一些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生熟解毒丸中加入黃芩,可以有效地增強其解毒消炎、清熱止瀉的作用。
生熟解毒丸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 生熟解毒丸由多味藥材組成,藥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害。
- 緩解毒性: 甘草具有解毒作用,能緩解其他藥材的毒性,例如雄黃、白礬等,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保障用藥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熟解毒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解小兒胎毒,針對因母體積熱或胎孕時受穢濁之氣,致嬰兒出生後發爲皮膚瘡毒,如癰疽、丹疹(赤遊丹毒)、疥癬等惡瘡,亦用於預防天行痘疹(如麻疹、天花等時疫)。初生七日內(一臘)服用效果最佳,藉雪水、豆豉湯引藥,輕清透泄胎毒。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材配伍特性
- 黃芩、黃連、黃柏:三者同屬苦寒清熱藥,但分「生用」與「酒炒」:
- 生用:清熱力猛,直折胎毒火熱。
- 酒炒:緩其寒性,兼引藥上行,防苦寒傷胃。
- 半生半熟之配,既速清熱毒,又顧護稚陽之體。
- 甘草:半生(清熱解毒)、半炙(補中緩急),調和諸藥寒性,保護脾胃。
- 朱砂、雄黃:為衣,取其微量解毒鎮驚、辟穢殺蟲之效,外用治瘡,內服防疫。
- 黃芩、黃連、黃柏:三者同屬苦寒清熱藥,但分「生用」與「酒炒」:
輔助藥引與製法
- 雪水:古人視為「大寒解毒」之物,製丸增強清熱之效。
- 淡豆豉湯送服:豆豉輕宣透表,助藥力外散胎毒,防鬱熱內蘊。
整體方義
- 清熱解毒為主:三黃協力清三焦火毒,尤其胎熱蘊結之皮膚瘡瘍。
- 調和爲輔:甘草、酒製緩和峻性,契合小兒「臟腑嬌嫩」特質。
- 標本兼顧:清解現有熱毒(標),透發預防潛伏之毒(本)。
三、推論適用機轉
胎毒多因先天熱伏,發為皮膚瘡瘍。此方以三黃雙向調製(生熟並用),既能急清已成之熱毒,又可透發未形之邪;佐以輕宣之豆豉湯,使毒從表解,符合「治未病」思想。朱砂、雄黃衣則強化解毒辟疫,針對痘疹時氣預先防範。
總結:生熟解毒丸透過寒溫並調、清透結合,專為小兒胎毒初起或疫病預防而設,體現中醫「解毒不傷正」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芩、 連、 柏(均半生用,半酒炒)、甘草(半生、半炙)各等分。
解小兒胎毒。
上為末,雪水為丸,如麻子大,朱砂、雄黃各二分之一(水飛)為衣。
淡豆豉湯送下。初生一臘內服之良。天行痘疹之歲,尤宜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疥癬癤和癰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胎毒
相同名稱方劑
生熟解毒丸, 出處:《幼科發揮》卷一。 組成:芩、連、柏(均半生用,半酒炒)、甘草(半生、半炙)各等分。 主治:解小兒胎毒。主治:小兒胎毒,發爲癰疽、丹疹、疥癬,一切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