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黃芩湯

知母黃芩湯

ZHI MU HUANG Q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胃經 23%
心經 14%
肝經 8%
膽經 8%
大腸經 8%
腎經 8%
脾經 6%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知母黃芩湯中包含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苦甘,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知母能清肺熱、降胃火,與黃芩合用,增強清熱瀉火之力,有效治療熱病、熱毒、熱燥等症。
  2. 滋陰降火:知母還能滋陰降火,與黃芩共同作用,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滋陰潤燥,使陰陽平衡,緩解熱病過程中出現的陰虛火旺、燥熱傷津等症狀。

知母黃芩湯方中使用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止血安胎、消腫止痛的功效。知母黃芩湯主要針對熱盛傷陰、心煩不眠、口渴心悸等症狀,黃芩可清熱瀉火,降解體內過盛的熱邪,達到清熱解毒、安神定志的效果。
  2. 涼血止血: 黃芩亦具有涼血止血之效,可抑制血管的過度收縮,減少出血量。知母黃芩湯中常配合其他涼血止血藥物,共同達到止血安胎、消腫止痛的治療效果。

知母黃芩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知母、黃芩皆屬寒涼之性,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甘草性平味甘,可緩和知母、黃芩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2. 增強療效:甘草能調和藥性,使知母、黃芩的清熱瀉火之效更趨於穩定,不易出現過寒的副作用。同時,甘草還有解毒、緩急止痛的作用,能輔助知母、黃芩更好的治療熱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知母黃芩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胃中有熱」,症見「心覺懊憹」(即煩悶不安)、「六脈洪數」(脈象洪大而數,提示陽熱亢盛),或伴「大便下血」。其核心病機為胃熱熾盛,熱擾心神則懊憹,熱迫血行則可能下血。方劑以清胃瀉火為主,針對陽明氣分熱盛或熱入血分輕證而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知母(2錢)

    • 性味苦甘寒,歸肺、胃、腎經,善清熱瀉火,尤長於清胃熱與滋陰潤燥。
    • 本方取其清胃中實熱之功,兼防熱盛傷陰,與黃芩協同強化清熱效果。
  2. 黃芩(2錢)

    • 性味苦寒,歸肺、膽、脾、大腸經,為清上焦及中焦濕熱要藥。
    • 此處專瀉胃火,並能涼血止血,對「大便下血」之熱迫血溢有直接作用。
  3. 甘草(1錢)

    • 甘緩和中,調和知母、黃芩苦寒之性,防止寒涼傷胃,兼可緩解熱毒所致的急迫症狀(如懊憹)。

整體配伍邏輯

  • 清熱為主:知母、黃芩為君,直折胃火,一偏潤燥,一偏燥濕,相輔相成。
  • 兼顧血分:黃芩涼血,對熱傷血絡的便血有防治之效。
  • 調和護胃:甘草為佐使,緩和峻烈之性,使瀉火不傷正。

推論可能擴展功效
因熱象表現(洪數脈、懊憹)與陽明經證或氣分熱相似,此方或可延伸用於:

  • 胃熱型煩渴、口臭。
  • 輕度熱性出血(如牙齦出血、衄血)。
  • 熱鬱上焦的失眠煩躁(因胃不和則臥不安)。

治療原理總結
以「苦寒清熱」為核心,針對胃經實火,結合涼血與和中,體現「熱者寒之」的治則,結構簡潔而力專效宏。

傳統服藥法


知母2錢,黃芩2錢,甘草1錢。
水煎,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知母黃芩湯,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知母2錢,黃芩2錢,甘草1錢。 主治:傷寒胃中有熱,心覺懊憹,六脈洪數,或大便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