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黃芩湯

ZHI MU HUANG QIN TANG | 更多圖表

寒性指數

3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胃經 22%
心經 13%
腎經 9%
肝經 9%
膽經 9%
大腸經 9%
脾經 4%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知母黃芩湯中包含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苦甘,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知母能清肺熱、降胃火,與黃芩合用,增強清熱瀉火之力,有效治療熱病、熱毒、熱燥等症。
  2. 滋陰降火:知母還能滋陰降火,與黃芩共同作用,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滋陰潤燥,使陰陽平衡,緩解熱病過程中出現的陰虛火旺、燥熱傷津等症狀。

知母黃芩湯方中使用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止血安胎、消腫止痛的功效。知母黃芩湯主要針對熱盛傷陰、心煩不眠、口渴心悸等症狀,黃芩可清熱瀉火,降解體內過盛的熱邪,達到清熱解毒、安神定志的效果。
  2. 涼血止血: 黃芩亦具有涼血止血之效,可抑制血管的過度收縮,減少出血量。知母黃芩湯中常配合其他涼血止血藥物,共同達到止血安胎、消腫止痛的治療效果。

知母黃芩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知母、黃芩皆屬寒涼之性,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甘草性平味甘,可緩和知母、黃芩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2. 增強療效:甘草能調和藥性,使知母、黃芩的清熱瀉火之效更趨於穩定,不易出現過寒的副作用。同時,甘草還有解毒、緩急止痛的作用,能輔助知母、黃芩更好的治療熱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知母黃芩湯」

知母黃芩湯是中藥方劑,主要成分是知母、黃芩、甘草,主治功效是傷寒胃中有熱。

組成藥材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可適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知母還具有抗菌作用,對各種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均有較強抗菌作用。

黃芩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傷寒胃中有熱

指因感受外邪,或飲食不節,導致胃部積熱,出現胃脘灼熱、口乾口臭、大便乾結等症狀。心覺懊憹:指心煩意亂,煩躁不安。六脈洪數:指六種脈搏(寸脈、關脈、尺脈)均洪大有力,且跳動速度快。或大便下血:指排便時伴有血便,可為鮮血、暗紅血或柏油樣大便。

臨牀應用

知母黃芩湯主要用於治療傷寒胃中有熱,證見胃脘灼熱、口乾口臭、大便乾結,心煩意亂,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數有力。本方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胃部積熱引起的諸多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知母黃芩湯」是由知母、黃芩、甘草三味藥材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主治傷寒胃中有熱。該方劑在臨牀上應用廣泛,效果顯著,是治療傷寒胃中有熱的常用方劑之一。

傳統服藥法


知母2錢,黃芩2錢,甘草1錢。
水煎,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知母黃芩湯,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知母2錢,黃芩2錢,甘草1錢。 主治:傷寒胃中有熱,心覺懊憹,六脈洪數,或大便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