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知母湯中包含黃芩,是因其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效。
黃芩 味苦寒,入肺、胃、膽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主治熱病煩渴,心煩不寐,口舌生瘡,濕熱痢疾,黃疸等症。方中以黃芩清泄肺胃之熱,並能燥濕止痢,與知母相伍,共奏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功。
此外,黃芩還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有助於治療腸炎等疾病。
黃芩知母湯中包含知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與黃芩一同使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力,對於熱盛傷陰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便祕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 滋陰降火:知母可滋陰降火,與黃芩的清熱瀉火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平衡陰陽,避免單純清熱導致陰虛火旺。對於陰虛火旺引起的潮熱盜汗、心煩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效果。
「黃芩知母湯」中的山楂,具有健脾消食、化積導滯的作用。山楂能夠幫助改善因脾胃氣滯所導致的消化不良,與其他藥材相配,可以更好地調理脾胃,增強消化吸收能力。
「黃芩知母湯」中的黃柏,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的作用。黃柏能夠幫助改善因濕熱所致的皮膚病變,如濕疹、瘙癢等症狀,與黃芩、知母等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清熱燥濕作用。
黃芩知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為了調和藥性,使其藥效更為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其一,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黃芩知母湯中黃芩、知母的苦寒之性,避免其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其二,甘草能增強黃芩知母湯的清熱瀉火之功,並能緩解知母的燥性,使其更好地發揮降火解毒的功效。同時,甘草還具有益氣補脾的作用,能改善藥物對脾胃的影響,使藥效更為持久。
主治功效
黃芩知母湯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山楂: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氣,清熱利尿,安神。
- 黃柏: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主治功效
小兒患有熱痢,且持續不停。
組成介紹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山楂:中藥功效齊全,具有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氣、清熱利尿、安神等多種功效。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總結
黃芩知母湯是中藥方劑之一,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主治小兒患有熱痢,且持續不停。
傳統服藥法
黃芩1兩(去黑心),知母(焙)1兩,萎蕤3分,黃柏(去粗皮,炙)半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散。
1-2歲兒每服半錢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2次溫服,空心、午後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知母湯, 出處:《醫學集成》卷二。 組成:黃芩、二母、桑皮、天冬、杏仁、花粉、炒梔、桔梗、甘草。 主治:鼻中乾燥。
黃芩知母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二。 組成:黃芩、山梔、桑皮、杏仁、甘草、知母、貝母、桔梗、天花粉。 主治:火嗽。夏月嗽,有聲痰火面赤。
黃芩知母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黃芩1兩(去黑心),知母(焙)1兩,萎蕤3分,黃柏(去粗皮,炙)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小兒熱痢不止。
黃芩知母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七。 組成:黃芩1兩(去心),知母(焙)1兩,山楂3分,黃柏(去粗皮,炙)半兩,甘草(炙)半兩(一方加竹葉)。 主治:小兒熱痢不止。
黃芩知母湯, 出處:《治疹全書》卷中。 組成:麻黃、前胡、防風、葛根、陳皮、杏仁、牛蒡、黃芩、知母、石膏。 主治:透疹達表,解毒清火。主治:疹已出,斑爛如錦,或紫或青或白,膿水腥臭不乾,胸膈迷悶,嘔吐清水,身體壯熱,痰嘶無汗。
黃芩知母湯, 出處:《嬰童百問》卷十。 組成:葛根半兩,陳皮半兩,杏仁半兩(去皮尖),麻黃半兩(去節),知母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 主治:小兒五臟邪熱,作成麻症,瘡色瘢爛,癮疹如錦紋,或白膿水腥臭不乾,心胸閉悶,嘔吐清水,身體溫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