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知母湯中包含黃芩,是因其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效。
黃芩 味苦寒,入肺、胃、膽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主治熱病煩渴,心煩不寐,口舌生瘡,濕熱痢疾,黃疸等症。方中以黃芩清泄肺胃之熱,並能燥濕止痢,與知母相伍,共奏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功。
此外,黃芩還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有助於治療腸炎等疾病。
黃芩知母湯中包含知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與黃芩一同使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力,對於熱盛傷陰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便祕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 滋陰降火:知母可滋陰降火,與黃芩的清熱瀉火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平衡陰陽,避免單純清熱導致陰虛火旺。對於陰虛火旺引起的潮熱盜汗、心煩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效果。
「黃芩知母湯」中的山楂,具有健脾消食、化積導滯的作用。山楂能夠幫助改善因脾胃氣滯所導致的消化不良,與其他藥材相配,可以更好地調理脾胃,增強消化吸收能力。
「黃芩知母湯」中的黃柏,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的作用。黃柏能夠幫助改善因濕熱所致的皮膚病變,如濕疹、瘙癢等症狀,與黃芩、知母等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清熱燥濕作用。
黃芩知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為了調和藥性,使其藥效更為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其一,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黃芩知母湯中黃芩、知母的苦寒之性,避免其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其二,甘草能增強黃芩知母湯的清熱瀉火之功,並能緩解知母的燥性,使其更好地發揮降火解毒的功效。同時,甘草還具有益氣補脾的作用,能改善藥物對脾胃的影響,使藥效更為持久。
主治功效
黃芩知母湯主治功效分析
黃芩知母湯,顧名思義,其主要藥物為黃芩和知母。根據古文記載,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情況:
1. 麻疹、水痘等疹病的治療:
**《嬰童百問》**中記載:黃芩知母湯「治小兒麻症,催出得瘡,斑爛癮疹如錦紋,或白膿者,腥臭不能幹,心胸渴悶,嘔吐清水,身體溫熱不時」以及「治小兒五臟邪熱,作成麻症,瘡出斑爛癮疹如錦紋,或白膿水腥臭不幹,心胸閉悶,嘔吐清水,身體溫壯不時」。
**《保嬰撮要》**也記載:「麻症乃遍身而無空處,但以疏密之不同耳。麻痘初出,咳嗽煩悶,嘔逆清水,眼赤咽喉口舌生瘡,用黃連杏仁湯。若催出而成癍,爛如錦紋,或膿水腥臭,心胸咳悶,嘔吐清水,不時身熱,用黃芩知母湯。」
上述記載表明,黃芩知母湯可用於治療麻疹,特別是疹出不暢,伴有膿水、腥臭、心胸煩悶、嘔吐、身熱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水痘等類似症狀。
2. 熱痢:
**《聖濟總錄》**記載:「治小兒熱痢不止。黃芩知母湯方」,並詳細列出了藥物組成和用法用量。
說明黃芩知母湯可治療小兒熱痢,表現為腹瀉不止。
3. 火熱上炎相關症狀:
**《筆花醫鏡》**提到:「咳嗽濃痰者。火刑金而灼肺液也。黃芩知母湯主之」、「黃芩知母湯,治火嗽煩熱。」
**《古今名醫彙粹》**則指出:「火炎上焦,出自心肺,黃芩知母湯。」
**《景岳全書》**中也有「肺經微熱者,宜加減一陰煎、《正傳》麥門冬湯、瀉白散之類主之;其熱甚者,宜黃芩清肺飲、黃芩知母湯之類主之。」
**《醫學答問》**提及:「咳嗽濃痰者,火刑金而灼肺液也,宜黃芩知母湯」。
**《醫醫偶錄》**也有相同記載:「咳嗽濃痰者,火刑金而灼肺液也,黃芩知母湯主之」。
**《癧科全書》**提到:「由外感而成者,或加減黃芩知母湯,或加減甘桔湯,隨症輕重,斟酌選用」。
**《羅氏會約醫鏡》**中:「黃芩知母湯,治心肺火邪上炎,鼻塞流涕而熱者」。
《醫學集成》:「鼻中乾燥,黃芩知母湯:黃芩、二母、桑皮、天冬、杏仁、花粉、炒梔、桔梗、甘草。或黃芩、黃連、瓜蔞、貝母、陳皮、膽星、炒梔、甘草」。
《古今醫統大全》:「黃芩知母湯,治夏月火嗽,有痰有聲,面赤煩熱」。
這些文獻指出,黃芩知母湯可以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煩熱等症狀,以及火熱上炎導致的鼻塞、流涕等問題。
4. 胃中積熱:
**《續名醫類案》和《扁鵲心書》**都記載了一個案例:「一女人因泄瀉發狂言,六脈緊數,乃胃中積熱也。竇詢其丈夫,因吃胡椒、生薑太多,以致泄瀉,五日後發狂言,令服黃芩知母湯而愈。」
此案例說明黃芩知母湯可能對胃中積熱引起的症狀有一定療效。
治療原理分析:
黃芩知母湯主要由黃芩、知母、山楂、黃柏、甘草組成。結合各藥物功效以及古文記載,可以推測其治療原理如下:
- 清熱燥濕: 黃芩和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是方中的主要藥物,針對古文中所述的「熱」、「濕」等病機。
- 滋陰降火: 知母滋陰降火,可以緩解熱邪傷陰的症狀,如口渴、煩躁等。
- 清肺止咳: 古文多處提到麻疹、咳嗽等肺系症狀,黃芩、知母均有清肺作用,加之方中可能包含的杏仁、貝母、桔梗等藥物(根據不同醫家加減),可以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
- 消食導滯: 山楂可以健胃消食,針對嘔吐、泄瀉等消化系統症狀,可能有助於緩解胃腸不適。
- 調和藥性: 甘草調和諸藥,並能緩急止痛。
- 透疹解毒: 古文特別提到治療麻疹“催出得瘡”,推測方中可能含有透疹解毒之藥物,幫助疹子發出,從而加速病情恢復。
總結:
黃芩知母湯是一個以清熱燥濕、滋陰降火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適用於治療由熱邪引起的疾病,如麻疹、水痘、熱痢、肺熱咳嗽等,並能緩解火熱上炎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以及胃中積熱導致的泄瀉、發狂言等。其具體藥物組成和用量可能因醫家、病情而有所調整。
傳統服藥法
黃芩1兩(去黑心),知母(焙)1兩,萎蕤3分,黃柏(去粗皮,炙)半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散。
1-2歲兒每服半錢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2次溫服,空心、午後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知母湯, 出處:《醫學集成》卷二。 組成:黃芩、二母、桑皮、天冬、杏仁、花粉、炒梔、桔梗、甘草。 主治:鼻中乾燥。
黃芩知母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二。 組成:黃芩、山梔、桑皮、杏仁、甘草、知母、貝母、桔梗、天花粉。 主治:火嗽。夏月嗽,有聲痰火面赤。
黃芩知母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黃芩1兩(去黑心),知母(焙)1兩,萎蕤3分,黃柏(去粗皮,炙)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小兒熱痢不止。
黃芩知母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七。 組成:黃芩1兩(去心),知母(焙)1兩,山楂3分,黃柏(去粗皮,炙)半兩,甘草(炙)半兩(一方加竹葉)。 主治:小兒熱痢不止。
黃芩知母湯, 出處:《治疹全書》卷中。 組成:麻黃、前胡、防風、葛根、陳皮、杏仁、牛蒡、黃芩、知母、石膏。 主治:透疹達表,解毒清火。主治:疹已出,斑爛如錦,或紫或青或白,膿水腥臭不乾,胸膈迷悶,嘔吐清水,身體壯熱,痰嘶無汗。
黃芩知母湯, 出處:《嬰童百問》卷十。 組成:葛根半兩,陳皮半兩,杏仁半兩(去皮尖),麻黃半兩(去節),知母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 主治:小兒五臟邪熱,作成麻症,瘡色瘢爛,癮疹如錦紋,或白膿水腥臭不乾,心胸閉悶,嘔吐清水,身體溫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