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芩湯

ZI Q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極寒 (0.1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肺經 17%
腎經 14%
心經 12%
大腸經 7%
小腸經 5%
心包經 5%
脾經 4%
膀胱經 4%
肝經 3%
膽經 3%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子芩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子芩湯主治熱毒蘊結,腸胃濕熱,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黃芩可清熱解毒,瀉火除濕,緩解腸胃炎症,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二、 涼血止血: 黃芩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治療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子芩湯在清熱解毒的同時,也能止血止痛,有利於恢復腸胃功能。

子芩湯中包含知母,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子芩湯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心煩不寐、口舌生瘡等症,知母可清熱瀉火,降心火,使患者心煩、口渴等症狀得到緩解。
  2. 滋陰潤燥: 知母能滋陰潤燥,對於熱病耗傷陰液所致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知母可起到滋潤津液,通便潤燥的作用。

總之,知母在子芩湯中起到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治療熱病煩渴、心煩不寐等症的功效。

子芩湯中加入玉竹,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 子芩湯以清熱瀉火為主,但其中也可能存在燥熱之弊。玉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之效,可緩解子芩湯的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性過於峻烈。
  2. 配伍相宜: 玉竹與子芩湯中其他藥物相配,可增強藥效。例如,玉竹與黃芩、梔子等清熱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力,且能保護陰液,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傷陰。

子芩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其清熱利濕、除煩解暑的功效。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除濕的功效。子芩湯主治熱病煩躁、口渴心煩、小便不利等症狀,淡竹葉的加入,可以加強清熱瀉火、利尿除濕的作用,並輔助子芩清熱解毒、利濕止瀉,共同達到治療熱病煩躁、口渴心煩、小便不利等症狀的效果。

子芩湯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黃柏性寒,味苦,入心、肝、腎三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子芩湯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分有熱、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目赤腫痛等症。黃柏可有效清解體內熱毒,並降低血分熱度,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2. 配合子芩,增強療效: 子芩性寒,味苦,善於清熱利濕,解毒消腫。黃柏與子芩相配,一寒一苦,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使療效更為顯著。

子芩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子芩味苦寒,可清熱瀉火,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子芩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效更易發揮。
  2. 增強功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生津的功效,與子芩搭配,能增強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的功效,並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主治功效


子芩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分析

子芩湯在多個典籍中均有記載,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熱痢,並且在部分方劑中作為組成部分出現,發揮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等作用。

治療原理

以下從不同古籍記載分析子芩湯的治療原理:

  1. 《聖濟總錄》: 提到子芩湯用於「治小兒驚癇體虛」,這裡的子芩湯與其他文獻中主治熱痢的子芩湯組成和功效有所不同,可能為同名異方。

  2. 《雞峰普濟方》:

    • 記載了多個含有「子芩」的方劑,如「木通子芩湯」、「滑石湯」等,這些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尿血、尿痛、小便赤澀等症狀。
    • 從組方來看,這些方劑多配伍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藥物,如木通、滑石、白茅根、赤芍等。
    • 可以推測,子芩在這些方劑中主要發揮清熱燥濕、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通淋止痛的效果。
  3. 《証治準繩‧幼科》:

    • 記載了「《外臺》子芩湯,療小兒熱痢」,明確指出子芩湯用於治療小兒熱痢。
    • 此外,還記載了「《嬰孺》子芩湯,治小兒大熱,痢兼渴,憎寒」,進一步說明子芩湯可用於伴有發熱、口渴、惡寒等症狀的熱痢。
    • 書中也提到多個治療小兒熱痢的方劑,例如黃柏丸、梔子丸,這些方劑多用黃柏、黃連、梔子等清熱燥濕解毒的藥物,與子芩的功效相似,因此可以作為佐證,說明子芩湯治療熱痢的機理是清熱解毒,燥濕止痢
  4. 《幼幼新書》:

    • 記載了「《嬰孺》治小兒大熱痢,兼得渴,增寒。子芩湯方」,與《証治準繩‧幼科》記載相同,再次確認子芩湯用於治療伴有發熱、口渴、惡寒的小兒熱痢。
    • 還記載了「《嬰孺》治小兒痢,子芩湯方」,以及「《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熱痢,子芩湯方」,都明確指出子芩湯用於治療小兒痢疾,尤其是熱痢。
  5. 《外臺秘要》: 記載了「古今錄驗療小兒熱痢,子芩湯方」,再次證實子芩湯用於治療小兒熱痢。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 子芩湯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熱痢,尤其是伴有發熱、口渴、惡寒等症狀的熱痢。
  • 子芩在方劑中主要發揮清熱燥濕、涼血止血、解毒止痢的作用。
  • 子芩常與黃柏、黃連、梔子、木通、滑石等清熱燥濕、利尿通淋、涼血止血的藥物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 不同典籍中記載的子芩湯的具體組成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功效和治療原理基本一致。

最後,根據子芩湯的藥性及功效,可以推斷其作用機理為:清除體內濕熱之邪,解除熱毒,恢復腸道功能,從而達到止痢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子芩12分,知母6分,女萎6分,竹葉(切)8分,黃柏4分,甘草(炙)4分。
上切。
以水2升,煮取1升,分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子芩湯, 出處:《外台》卷三十六引《古今錄驗》。 組成:子芩12分,知母6分,女萎6分,竹葉(切)8分,黃柏4分,甘草(炙)4分。 主治:小兒熱痢。

子芩湯,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嬰孺方》。 組成:子芩4分,枳殼4分(炒),黃柏4分,石膏12分,竹葉1升,榉皮10分,人參7分。 主治:小兒大熱利,兼得渴,憎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