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損黃芩湯

ZENG SUN HUANG Q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肺經 20%
心經 12%
腎經 6%
脾經 5%
大腸經 5%
小腸經 5%
心包經 5%
膀胱經 4%
肝經 4%
膽經 3%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增損黃芩湯」

增損黃芩湯,為清熱利濕的代表方劑,出自《溫病條辨》。方中黃芩、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甘草益氣生津、緩急止痛;枳殼行氣止咳、化痰消食;石膏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天花粉清熱瀉火、止咳平喘;淡竹葉清熱利尿、生津止渴;玉竹滋陰潤燥、清熱除煩;赤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氣。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增損黃芩湯組成:

  • 黃芩: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黃柏:苦寒,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

  • 甘草:甘平,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淡竹葉:性寒、味甘,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

  • 石膏:寒甘,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 天花粉:甘寒,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

  • 玉竹:微寒,味甘,滋陰、補氣、生津止渴、潤燥和除煩。

  • 赤茯苓:淡滲利濕、健脾益氣。

增損黃芩湯主治:

小孩腹瀉,腹瀉嚴重,伴有高燒口渴。

增損黃芩湯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劑。

增損黃芩湯禁忌:

脾胃虛寒、腹瀉者慎用。

總結:

增損黃芩湯為清熱利濕的代表方劑,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常用於治療小孩腹瀉,腹瀉嚴重,伴有高燒口渴等症。

傳統服藥法


黃芩(去黑心)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櫸皮(銼)1兩,甘草(炙,銼)1兩,黃柏(去粗皮,炙,銼)1兩,女萎1兩半,石膏(碎)1兩半,栝樓根1兩半,竹葉(切)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3分。上為粗末。
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溫2服,空心、晚食後各1次。

方劑組成解釋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 天花粉:清熱生津,潤肺止渴。
  • 淡竹葉:清熱利濕,止渴除煩。
  • 玉竹:養陰生津,潤肺止渴。
  • 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
  • 枳殼:理氣寬中,行氣止痛。
  • 赤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腹瀉、腹痛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增損黃芩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組成:黃芩(去黑心)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榉皮(銼)1兩,甘草(炙,銼)1兩,黃柏(去粗皮,炙,銼)1兩,女萎1兩半,石膏(碎)1兩半,栝樓根1兩半,竹葉(切)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3分。 主治:小兒洞泄下痢,壯熱而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