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損黃芩湯
ZENG SUN HUANG QI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增損黃芩湯方劑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黃芩,主要針對患者熱邪內盛、心火亢盛等症狀,通過清熱瀉火,達到解熱止痛、消炎止痢的效果。
2. 抑菌抗炎: 黃芩具有抑菌抗炎作用,可抑制多種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有效控制炎症反應。方劑中加入黃芩,不僅有助於清熱瀉火,更可通過其抗炎作用,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治療目的。
增損黃芩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作用。方中黃芩清熱燥濕,容易造成肝氣鬱結,枳殼的加入可疏肝解鬱,防止黃芩清熱之性傷及肝氣,使藥效更加協調。
- 降逆止嘔: 枳殼可降胃氣,止嘔逆。黃芩湯主治熱病,常伴有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枳殼可緩解此類症狀,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增損黃芩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黃芩性寒,苦寒之性容易傷及脾胃,而甘草性甘,味甘緩和,可調和黃芩的苦寒之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傷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的功效,與黃芩配伍,可以增強黃芩的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增損黃芩湯中加入黃柏,乃因其苦寒之性,可與黃芩相輔相成,增強其清熱瀉火之效。
黃柏味苦寒,善於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擅治下焦濕熱,並能抑制黃芩之寒涼之性,避免過寒傷脾胃。同時,黃柏的苦寒之性亦可抑制黃芩的升散之性,使之更好地清熱瀉火。
由此可見,黃柏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更使之更加平和,避免寒涼傷胃。
增損黃芩湯中加入玉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滋陰潤燥:黃芩性寒,長期服用容易傷陰耗津。玉竹味甘性涼,能滋陰潤燥,緩解黃芩的燥性,防止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度損傷。
二、和中健脾:黃芩苦寒,容易損傷脾胃。玉竹能健脾益氣,有助於緩解黃芩對脾胃的負面影響,使藥物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此外,玉竹還能清熱解毒,與黃芩一起使用,能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增損黃芩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黃芩本身寒涼,善於清熱瀉火,但對於熱勢較盛,熱毒熾盛的病症,單用黃芩難以奏效。石膏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功效,與黃芩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控制病情發展。
- 寒涼解表:增損黃芩湯常用於治療外感熱病,邪毒深入肌表,出現高熱、煩躁、口渴等症狀。石膏入肺經,能清肺熱、解表散熱,配合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緩解表熱症狀,使邪外出表,達到解表清熱的效果。
增損黃芩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利濕消腫: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消腫之效。方中黃芩、黃連苦寒瀉火,而天花粉可助其清熱瀉火,並能利濕消腫,以解熱毒,並改善濕熱所致的腫脹。
- 解毒護脾: 天花粉有解毒護脾之功,可減輕黃芩等藥物對脾胃的損害,避免寒涼之性過度傷脾。同時,天花粉還能緩解黃芩所致的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增損黃芩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是為其清熱利尿、除煩止渴之效。
淡竹葉性寒味甘,入心、胃經,具有清熱除煩、利尿解毒之功效。此方以黃芩為主藥,清熱燥濕,但其苦寒易傷胃,而淡竹葉可緩解其燥性,並配合黃芩清熱利尿,以達到清熱瀉火、利尿止渴之目的。此外,淡竹葉亦可解暑除煩,緩解黃芩所致的口燥咽乾等症狀,使其療效更為完善。
增損黃芩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利濕: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和,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黃芩湯以清熱瀉火為主,但若脾胃虛弱,濕濁內阻,則難以完全發揮藥效。赤茯苓的加入,可健脾利濕,助黃芩湯藥力直達病所。
二、助瀉火:赤茯苓有滲濕利水之功,可將體內積熱濕濁排出,有助於黃芩湯清熱瀉火之功,使藥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增損黃芩湯」
增損黃芩湯,為清熱利濕的代表方劑,出自《溫病條辨》。方中黃芩、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甘草益氣生津、緩急止痛;枳殼行氣止咳、化痰消食;石膏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天花粉清熱瀉火、止咳平喘;淡竹葉清熱利尿、生津止渴;玉竹滋陰潤燥、清熱除煩;赤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氣。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增損黃芩湯組成:
黃芩: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黃柏:苦寒,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
甘草:甘平,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淡竹葉:性寒、味甘,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
石膏:寒甘,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天花粉:甘寒,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
玉竹:微寒,味甘,滋陰、補氣、生津止渴、潤燥和除煩。
赤茯苓:淡滲利濕、健脾益氣。
增損黃芩湯主治:
小孩腹瀉,腹瀉嚴重,伴有高燒口渴。
增損黃芩湯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劑。
增損黃芩湯禁忌:
脾胃虛寒、腹瀉者慎用。
總結:
增損黃芩湯為清熱利濕的代表方劑,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常用於治療小孩腹瀉,腹瀉嚴重,伴有高燒口渴等症。
傳統服藥法
黃芩(去黑心)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櫸皮(銼)1兩,甘草(炙,銼)1兩,黃柏(去粗皮,炙,銼)1兩,女萎1兩半,石膏(碎)1兩半,栝樓根1兩半,竹葉(切)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3分。上為粗末。
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溫2服,空心、晚食後各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腹瀉、腹痛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增損黃芩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組成:黃芩(去黑心)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榉皮(銼)1兩,甘草(炙,銼)1兩,黃柏(去粗皮,炙,銼)1兩,女萎1兩半,石膏(碎)1兩半,栝樓根1兩半,竹葉(切)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3分。 主治:小兒洞泄下痢,壯熱而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