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損黃柏湯
ZENG SUN HUANG BA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增損黃柏湯」方劑中包含「黃柏」,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方劑中添加黃柏,有助於清泄濕熱,改善因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小便不利、帶下、腹瀉等。
二、 瀉火除煩: 黃柏亦可瀉腎經之火,對於因腎火上炎導致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方劑中加入黃柏,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煩躁不安,改善睡眠質量。
增損黃柏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效。增損黃柏湯旨在治療熱毒壅盛、濕熱下注所致的疾病,黃芩能清瀉上焦熱毒,並可兼顧下焦濕熱,有助於整體病症的緩解。
- 配合黃柏: 黃柏味苦寒,善於清熱燥濕,並能瀉火解毒。與黃芩搭配使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力,並協同燥濕解毒,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因此,黃芩在增損黃柏湯中的加入,不僅是清熱瀉火的重要藥材,更與黃柏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燥溼止瀉的功效。
增損黃柏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黃柏苦寒,擅長清熱燥濕,但容易傷及脾胃,導致氣機不暢。枳殼的加入可協同黃柏清熱瀉火之功,同時疏肝理氣,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 助黃柏瀉火降逆: 枳殼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輔助黃柏清熱瀉火,降逆止嘔,對於因肝火上炎導致的口苦咽乾、頭暈目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枳殼的加入,既可調和黃柏的寒性,避免傷及脾胃,又能協同黃柏清熱瀉火、降逆止嘔,使藥效更加協調,療效更佳。
增損黃柏湯中包含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具有清熱利濕、除煩止渴的功效。黃柏苦寒,善清下焦濕熱,二者配伍,可增強清熱利濕之效,對於濕熱蘊結下焦、小便不利、口渴心煩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 涼血解毒: 淡竹葉還具有一定的涼血解毒之效,可配合黃柏清熱解毒,緩解因濕熱毒邪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狀。
增損黃柏湯中加入人參,乃因其寒涼之性可中和黃柏的燥熱之性,避免損傷脾胃。
黃柏為寒涼藥,善於清熱燥濕,但其性苦寒,久服易傷脾胃。人參則為溫補之品,能益氣補脾,溫陽扶正。二者配伍,一寒一溫,寒溫相濟,既能發揮黃柏清熱燥濕的功效,又可避免損傷脾胃,使藥效更加平和,有利於患者的康復。
增損黃柏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黃柏性寒,善於清熱瀉火,但單用則力道稍弱。石膏性寒,亦能清熱瀉火,且入肺經,可助黃柏清降肺熱,增強其清熱之力。
- 解毒止痛:增損黃柏湯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疼痛,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石膏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與黃柏協同作用,解毒止痛,緩解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增損黃柏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大熱痢兼渴」,即小兒因濕熱積滯引起的嚴重痢疾(下痢赤白、腹痛裡急後重),伴隨高熱與明顯口渴。此證屬熱毒熾盛、傷津耗氣,病機以濕熱鬱結腸腑為主,熱邪偏盛,兼有氣陰受損。
二、組成及治療邏輯
(1) 藥物配伍與核心功效
- 黃柏(半兩,炙)
- 苦寒沉降,清熱燥濕,專走下焦,瀉腸腑濕熱,為治熱痢要藥。
- 黃芩(一兩,去黑心)
- 清上焦肺火,兼瀉腸熱,與黃柏協同增強清熱止痢之力。
- 櫸皮(一兩一分,炙)
- 收澀止血、止瀉,針對痢疾便血,兼緩解腸道滑脫。
- 石膏(一兩,搗末)
- 辛甘大寒,清氣分實熱,解肌退熱,除煩止渴,直折高熱。
- 竹葉(半兩)
- 甘淡滲濕,清心利尿,導濕熱從小便出,兼生津止渴。
- 人參(半兩)
- 益氣生津,防苦寒藥傷正,扶助小兒稚陽之體。
- 枳殼(半兩,麩炒)
- 行氣寬腸,消積導滯,緩解腹痛裡急後重。
(2)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為本:黃柏、黃芩、石膏三藥合擊,瀉腸腑濕熱、退氣分高熱,解決「大熱」主症。
- 止痢治標:櫸皮收澀止血,黃柏燥濕止瀉,枳殼調暢氣機,共治下痢赤白。
- 顧護氣陰:人參補氣防脫,竹葉生津止渴,石膏清熱存津,針對「兼渴」及小兒體虛特性。
- 給邪出路:濕熱從二便分消,黃柏、櫸皮從大便排濕熱,竹葉利尿從小便導邪。
(3) 配伍特點
- 瀉中寓補:苦寒清熱藥中佐人參,避免祛邪傷正。
- 標本兼治:既清熱燥濕治病因(濕熱),又調氣止血緩症狀(痢疾、口渴)。
- 攻不傷稚:劑量謹慎(一歲兒每服一錢匕),符合小兒「臟腑嬌嫩」生理特點。
三、適用證候推論
此方所治「大熱痢」,當見以下特徵:
- 主症:下痢膿血、肛門灼熱,高熱煩躁,口渴引飲。
-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 病機延伸:若熱毒熾盛,可見神昏抽搐(需另加熄風開竅藥);若氣陰大傷,可加麥冬、五味子。
此方體現古代兒科治痢「清熱不傷正、止痢不留邪」的辨證思維,適合濕熱痢偏熱盛者,但虛寒痢或久痢滑脫者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黃柏(去粗皮,炙)半兩,黃芩(去黑心)1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櫸皮(炙)1兩1分,竹葉半兩,人參半兩,石膏(搗羅為末)1兩。
上銼,如麻豆大。
1歲兒每服1錢匕,水7分1盞,煎至4分,去滓,分溫2服,空心、午後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避免出現脫水。
相同名稱方劑
增損黃柏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組成:黃柏(去粗皮,炙)半兩,黃芩(去黑心)1兩,枳殼(去瓤,麸炒)半兩,榉皮(炙)1兩1分,竹葉半兩,人參半兩,石膏(搗羅爲末)1兩。 主治:小兒大熱痢兼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