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明湯中包含木通,主要是因為木通具有以下功效,能有效治療此方所針對的病症:
- 利水通淋: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之功效。其能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治療小便不利、淋漓不盡等症狀。
- 清熱解毒:木通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熱利濕,解毒消腫。對於因濕熱所致的泌尿系統感染、尿路結石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通明湯中包含木通,正因其利水通淋和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解決患者的尿路問題,達到通利水道、清熱解毒的效果。
通明湯中加入玉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之效。通明湯多用於治療因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而玉竹能滋陰降火,緩解眼部燥熱,改善視力。
- 清熱解毒:玉竹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能降低肝火,減少炎症反應,有助於改善眼部紅腫、疼痛等症狀。同時,玉竹還能促進眼部組織的修復,保護視力。
綜上所述,玉竹在通明湯中起到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眼部疾病,恢復視力。
通明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使其更好地發揮療效。通明湯中多用辛溫藥物,甘草可以起到中和藥性、防止燥熱傷津的作用。
- 增強療效: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能益氣健脾、緩解疼痛、解毒消腫等,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強整體療效。例如,在通明湯中,甘草可以配合黃芪、當歸等藥物,共同起到補氣養血、益脾和胃的作用。
通明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黃芩能有效清熱解毒,消退炎症,改善視力。
- 疏肝利膽,降氣止嘔:黃芩亦有疏肝利膽的作用,可改善肝氣鬱結,膽汁鬱滯所致的目黃、視物不清等症狀。此外,黃芩還能降氣止嘔,對於因肝氣犯胃、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眩暈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通明湯中加入黃芩,可有效清熱解毒、疏肝利膽,改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達到通明眼目的效果。
通明湯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性寒,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通明湯主治胸膈痞滿,脘腹脹痛,氣滯食積等症,而枳殼能疏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胸膈痞滿、脘腹脹痛的症狀。
二、 消食導滯,和胃降逆: 枳殼具有一定的消食導滯作用,能幫助消化積滯,緩解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通明湯中常與其他消食導滯藥物配合使用,以增強其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通明湯」,主治功效是:眼角偏紅,紅色血絲射入黑眼球。
組成:
- 木通:具有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
- 玉竹:具有滋陰、補氣、生津止渴、潤燥和除煩等多種傳統功效。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通明湯」的功效與作用:
- 清熱解毒:甘草、黃芩、木通均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清解體內熱毒,改善眼角偏紅、血絲射入黑眼球的症狀。
- 益氣補血:木通、玉竹、甘草均具有益氣補血的功效,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因氣血不足引起的眼角偏紅、血絲射入黑眼球的症狀。
- 活血化瘀:木通、枳殼均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眼角偏紅、血絲射入黑眼球的症狀。
「通明湯」的用法與用量:
口服,每日一劑,水煎服。
「通明湯」的禁忌:
- 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
- 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禁用。
-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總結:
「通明湯」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益氣補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眼角偏紅、血絲射入黑眼球的症狀。但應注意,本品不宜久服,且孕婦、哺乳期婦女、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及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傳統服藥法
柏子仁(搗,研)2兩,防風(去叉)1兩,茺蔚子1兩,車前子2兩,桔梗(炒)2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玄參1兩。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眥偏赤,赤脈射黑睛的患者。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明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木通(銼)1兩半,萎蕤1兩半,甘草(炙)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 主治:散三焦熱。主治:小眥偏赤,赤脈射黑睛。
通明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二。 組成:柏子仁(搗,研)2兩,防風(去叉)1兩,茺蔚子1兩,車前子2兩,桔梗(炒)2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玄參1兩。 主治:內障,黑水凝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