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用四聖散

必用四聖散

BI YONG SI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極寒 (0.1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脾經 18%
肝經 12%
胃經 12%
肺經 12%
腎經 6%
小腸經 6%
膀胱經 6%
大腸經 6%
心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必用四聖散中包含紫草,主要基於其涼血活血、解毒消腫的功效。

紫草性寒,味甘,歸心、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消腫、解毒生肌的作用。其涼血功效能清熱解毒,消散瘀血,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痛、燒傷燙傷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同時,紫草亦能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治療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等。

因此,必用四聖散中加入紫草,可發揮其清熱涼血、活血消腫的功效,有效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疾病。

必用四聖散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通淋: 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對於小便不利、淋痛、水腫等症狀,木通能有效地促進利尿,排出體內多餘水分,緩解症狀。
  2. 清熱解毒: 木通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清解膀胱濕熱,治療熱淋、尿道炎等症。在必用四聖散中,木通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更好地發揮清熱利濕、解毒通淋的功效。

必用四聖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性平和,味甘,入脾、肺經,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偏激的作用。必用四聖散中多為辛溫燥烈之品,甘草可中和其燥性,避免傷陰耗津。
  2. 增強療效:甘草與其他藥物配伍,能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芩、黃連等藥物合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之效。甘草與芍藥等藥物合用,可增強養血柔肝之效。

必用四聖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肝理氣,消食化積:枳殼味苦辛,性寒,具有行氣、消食、化積、止痛之功效。方中加入枳殼,可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脅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二、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必用四聖散的組成藥物多偏寒涼,加入枳殼可中和寒性,避免藥性過寒而損傷脾胃。同時,枳殼的理氣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增強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必用四聖散》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本方載於《袖珍方》,主治「小兒瘡疹出不快透,及倒壓一切惡候」。古稱「瘡疹」多指麻疹、天花等發疹性熱病,「出不快透」指疹毒外發不暢,疹點隱伏難出或分布不均;「倒壓」則屬危候,如疹驟退內陷、伴高熱喘促等。此類證候,中醫認為多因熱毒壅滯、氣機不暢所致,當以透疹解毒、疏通氣血為治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紫草茸

    • 性味甘鹹寒,專入血分,為傳統透疹要藥。
    • 功能涼血活血、解毒透疹,針對疹毒鬱滯血分、疹色紫暗之候,能促毒外洩。
  2. 木通(去節)

    • 味苦性涼,善通利九竅。
    • 本方取其「通」性:一則利尿泄熱,導火毒從水道出;二則通絡開閉,助氣血暢行以托疹外達。
  3. 甘草

    • 甘平調和,既緩紫草、木通寒涼之性,護脾胃之氣;
    • 合枳殼能緩急解痙,避免氣機壅滯致喘滿,符合小兒「臟腑嬌嫩」特性。
  4. 枳殼(麩炒)

    • 炒後減其峻烈,偏理氣寬胸。
    • 肺主皮毛,疹不透與肺氣鬱閉相關,枳殼宣通上焦氣機,開胸膈之壅,協紫草使「毒隨氣散」。

全方配伍思路

  • 氣血兩調:紫草入血分涼透疹毒,枳殼、木通行氣分開閉,符合「疹為陽毒,發於血絡,必賴氣載」之理。
  • 上下分消:木通導熱下行,枳殼宣肺開上,甘草居中調和,形成「透疹於表、泄熱於裏」之勢。
  • 標本兼顧:透疹解毒治其標(紫草、木通),理氣調中固其本(枳殼、甘草),適用於疹病屬熱毒夾氣滯者。

適用延伸推論
若疹色淡白、透發無力屬氣虛者,需加黃芪、人參托毒;若疹密紫黑、熱毒熾盛,可輔黃連、犀角(今用水牛角代)。原方藥性平和,重在「通」與「透」,契合小兒疹病初起未透之機。

傳統服藥法


紫草茸、 木通(去節)、 甘草、 枳殼(去白 麩炒)各等分。
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1盞,煎服。
本方方名,《袖珍》引作「必用四神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必用四聖散, 出處:《醫方大成》卷十引《簡易方》。 組成:紫草茸、木通(去節)、甘草、枳殼(去白麸炒)各等分。 主治:小兒瘡疹出不快透,及倒壓一切惡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