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枳實味苦性寒,甘草可緩解其寒性,避免傷脾胃。
- 增強藥效:甘草能增強枳實的理氣化痰、消食降逆作用。枳實能消食導滯,甘草能補脾益氣,兩者配合,可促進脾胃運化,更有效地解決食積、胸悶等症狀。
甘枳湯中包含枳殼,主要是利用其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的功效。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脾、胃、肺經。其苦寒之性,能 瀉肝火、降逆氣,而辛散之性,則能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對於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滿、嘔吐呃逆等症狀,枳殼能通過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的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甘枳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馮氏錦囊祕錄》記載,甘枳湯主治「嬰孩虛祕」。此方劑僅由甘草與枳殼兩味藥組成,雖藥味簡潔,卻蘊含著精巧的配伍與獨特的治療思路。
藥物組成及功效分析: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肺、心經,具有調和諸藥、益氣養心、止咳化痰、緩急解毒之功效。在本方中,甘草的運用並非僅止於調和,更重要的是其益氣養心的作用。嬰孩的「虛祕」往往與脾胃氣虛、運化不利有關,而甘草可補脾益氣,為後續理氣通便奠定基礎。此外,甘草亦可緩解枳殼行氣可能產生的過於峻烈的影響,達到溫和調理的效果。
枳殼: 枳殼性味苦辛,入脾、胃經,具有理氣消食、疏肝解鬱、降逆止痛、化痰散結之功效。針對嬰孩虛祕,枳殼的理氣作用尤為重要。嬰孩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因氣機不暢而導致大便祕結。枳殼能疏理脾胃氣機,促進腸道蠕動,使積滯下行,達到通便之目的。同時,枳殼的苦降之性能夠降泄腸胃濁氣,有助於改善腹脹不適,緩解因便祕引起的腹痛。
治療原理分析:
甘枳湯以甘草補益脾氣為基礎,配以枳殼理氣通便,從根本上解決嬰孩虛祕的問題。此方劑的治療原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 補虛助運: 甘草補脾益氣,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使水穀精微能充分被吸收利用,並促進糟粕的排出。
- 疏理氣機: 枳殼疏理脾胃氣機,調暢腸道氣機的升降出入,使積滯得以順利下行,達到通便的效果。
- 攻補兼施: 本方在補脾益氣的同時,又佐以理氣通便之品,使補不滯邪,攻不傷正,兼顧了虛證與實證的特點,溫和而有效地解決嬰孩便祕問題。
總結:
甘枳湯以其精簡的藥味,巧妙的配伍,針對嬰孩虛祕之病機,通過補益脾氣、疏理氣機,達到通便、緩解腹脹不適的目的。此方劑體現了中醫治療的辨證論治思想,不僅重視疾病的表現,更著眼於病因病機的探究,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具有溫和有效、安全可靠的特點。
傳統服藥法
甘草1錢,枳殼(煨)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枳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八。 組成:甘草1錢,枳殼(煨)1錢。 主治:小兒大便秘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