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祛風順氣香枳散
QU FENG SHUN QI XIANG Z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六引《餘居士選奇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8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祛風順氣香枳散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能解除肝氣鬱結,緩解胸脅脹痛,腹痛等症狀,有助於順氣止痛。
- 消食導滯,化積消脹: 枳殼亦能消食導滯,化積消脹。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者,枳殼能促進消化,消除積滯,減輕胃腸負擔,達到順氣止痛的效果。
因此,祛風順氣香枳散中加入枳殼,可以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消食導滯,化積消脹的作用,達到祛風順氣,緩解疼痛的功效。
祛風順氣香枳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祛風散寒: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方中以香枳爲主,辛香燥溼,但寒涼之性易傷陽氣,加入防風可溫陽散寒,平衡藥性,避免寒邪留滯,更加安全有效。
二、疏風解表:方中加入防風,可疏解表面的風邪,緩解風寒所致的鼻塞、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配合香枳疏肝理氣,協同作用,使氣血流通,達到祛風順氣的目的。
祛風順氣香枳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 調和藥性:方中諸藥性多偏燥烈,甘草性平和,味甘,能緩解其他藥物的燥烈之性,使藥效協調,避免傷正氣,避免藥物副作用。
二、 增強療效:甘草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配伍,能增強祛風、順氣、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甘草還有解毒作用,可減輕藥物毒性,保護患者身體。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祛風順氣香枳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大腸秘澀」,即大腸氣機壅滯、傳導失司所致的便秘。《聖濟總錄》等古籍中強調「風氣內搏」可導致腑氣不通,故以「祛風順氣」為核心,疏通腸道鬱滯。其證候特點或見排便不暢、腹脹、矢氣少,或兼風邪外襲之表證(如輕微惡風),屬氣秘或風秘範疇。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枳殼(麩炒)為君:
- 性味辛、苦、微寒,善行氣寬中,尤擅「破氣」以開鬱結。麩炒後緩其峻烈之性,更側重調理腸胃氣滯。
- 《本草衍義》謂其「專泄實滿」,此處用於解散大腸氣機壅塞,推動燥屎下行。
防風(去叉)為臣:
- 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傳統以外祛風邪、內疏肝脾著稱。
- 其「祛風」功效可解腸道風鬱(風性善行,內搏腸腑則氣亂不暢),間接助枳殼理氣;且防風具「昇陽」之性,與枳殼降氣相配,形成脾胃氣機升降協調,符合「肺與大腸相表裏」之思路。
炙甘草為佐使:
- 甘平緩和,既能制約枳殼、防風辛散耗氣之弊,又可補益中焦,助脾胃運化以資氣血生化之源。
- 甘草「調和諸藥」的特性,使全方祛邪而不傷正,適合長期氣機不調者。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以「通降」為主、「昇散」為輔,防風與枳殼一升一降,形成腸道氣機運轉的動力;炙甘草居中調停,穩固中焦。三藥共奏疏風理氣、解鬱通便之效,尤其適合風邪內擾或情志不舒誘發的氣秘,亦可應用於輕度腸胃型感冒兼便秘者。
現代延伸思考:
若便秘屬燥熱內結(如見舌紅苔黃、便乾如球),此方恐力有不逮,需酌加潤下之品(如杏仁、火麻仁)。然其簡潔的升降氣機思路,對功能性便秘或腸易激綜合症(便秘型)仍有參考價值。
傳統服藥法
枳殼(去瓤,麩炒)1兩,防風(去叉)1兩(銼),甘草(炙,銼)半兩。
上為散。
每服2錢匕,沸湯點服,空心、食前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加重腸胃負擔。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祛風順氣香枳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引《餘居士選奇方》。 組成:枳殼(去瓤,麸炒)1兩,防風(去叉)1兩(銼),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大腸秘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