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開氣散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其「疏肝理氣」的功效。
枳殼味苦、酸,性寒,歸脾、胃經。其具備行氣消積、破氣除脹、降逆止嘔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肝氣鬱結、胸悶氣短、胃脘脹滿等症狀。
此外,枳殼還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肝氣鬱結導致的噁心嘔吐也有緩解作用。因此,在開氣散中加入枳殼,能夠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開氣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降低毒副作用的作用。開氣散中可能包含一些較為辛辣或燥烈的藥材,甘草的加入可以起到中和這些藥材的燥性,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2. 補脾益氣: 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增強體質的作用。開氣散主要功效為開胸順氣,而脾胃是氣機升降的源泉,補益脾氣有助於更好地發揮藥效,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開氣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開氣散》主治「氣實,肋間痛,如有物刺」,此描述揭示其核心病機為氣機壅滯、經絡不通,屬實證範疇。
- 「氣實」指氣行不暢而鬱結,臨床可見胸脅脹滿、呼吸不舒等症狀。
- 「肋間痛,如有物刺」乃因氣滯血行受阻,局部經脈失養,痛如針刺,屬「不通則痛」之機理,尤常見於肝氣鬱結或跌撲損傷所致肋間氣血瘀阻。
此方針對氣滯型脅痛,以行氣破滯、通絡止痛為治則,適用於無虛弱表現、純粹氣實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枳殼(麩炒)
- 性味歸經:苦、辛、酸,微寒,入脾、胃經。
- 核心作用:
- 破氣消積:麩炒後緩其峻烈之性,專擅行氣寬中,擅解胸膈、肋間氣滯。
- 通降氣機:辛散苦降,能疏泄壅滯之氣,尤長於「破胸中之氣」,直接針對「肋間痛」病位。
- 間接活血:氣行則血行,間接改善氣滯所致血瘀刺痛。
2. 使藥:炙甘草
- 性味歸經:甘平,入心、肺、脾、胃經。
- 配伍意義:
- 緩和枳殼之峻:甘味制約枳殼破氣之偏,防其耗傷正氣,體現「峻藥緩攻」之思維。
- 調和藥性:協調方劑整體升降,使行氣而不致過散。
- 補中益氣:隱含「治氣需顧脾胃」之理,脾胃健運則氣機自調。
3. 蔥白湯送服
- 蔥白性味:辛溫,入肺、胃經。
- 增效機制:
- 宣通陽氣:辛溫外散,助枳殼開鬱通閉,強化行氣止痛之效。
- 引經報使:循經走竄,引藥力直達胸脅病所。
全方配伍邏輯
行氣為主,佐以緩急
- 枳殼為君,以「破氣」解肋間實滯;炙甘草為佐使,緩行氣之烈,保護中焦。二者相配,體現「瀉實不忘護正」的傳統用藥智慧。
- 氣血同治:雖未直接用血分藥,然氣行則血活,暗含「調氣以和血」之意。
- 臟腑關聯:肋間為肝經所過,然本方不直接疏肝,反從脾胃入手(枳殼入脾胃經),乃「治肝實脾」、「調中樞以達四旁」之體現,契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理論。
此方簡潔而力專,堪為氣滯脅痛之基礎方,後世加減柴胡、香附等疏肝藥,或當歸、川芎等活血藥,即衍生出更多變方。
傳統服藥法
枳殼(去瓤,麩炒)2兩半,甘草(炙)7錢5分。
上為末。
每服2錢,濃煎,蔥白湯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開氣散, 出處:《魯府禁方》卷二。 組成:枳殼(去瓤,麸炒)2兩半,甘草(炙)7錢5分。 主治:氣實,肋間痛,如有物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