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束胎散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香附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之效,能疏肝解鬱,調和氣血運行,改善孕婦因肝氣鬱結而導致的胎動不安、腹痛等症狀。
- 安胎止嘔:香附能安胎止嘔,緩解孕婦早孕反應所引起的噁心、嘔吐等不適,有助於維持胎兒穩定,預防流產。
總而言之,香附在束胎散中,能有效緩解孕婦因肝氣鬱結、氣血不暢而引起的胎動不安、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起到安胎止嘔的作用。
束胎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降逆,安胎止嘔: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化痰,降逆止嘔,疏肝解鬱之效。孕婦懷孕初期,常因氣機失調,脾胃不和而出現妊娠反應,如噁心嘔吐,胎動不安等。枳殼能理氣降逆,安胎止嘔,緩解孕早期不適症狀。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枳殼亦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效。孕婦懷孕期間,氣血運行不暢,容易導致瘀血阻滯,影響胎兒正常發育。枳殼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改善孕婦氣血循環,促進胎兒生長發育。
束胎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束胎散多用於安胎,其中包含多味藥性較為峻猛的藥材,如烏藥、川芎等。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強烈之功效,可避免藥物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 補脾益氣: 懷孕期間,脾胃功能較弱,易受影響。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脾胃之效,能增強孕婦體質,有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
總而言之,甘草在束胎散中起著緩和藥性、補脾益氣的作用,有助於安全、有效地安胎。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束胎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用於婦人妊娠5-6個月後,胎氣不穩、腹中脹滿不適之證。其「束胎」之意,非約束胎兒,而是透過調理氣機,使胎元安穩;「順氣滑胎」則指疏通滯氣以助分娩順暢,達「易產」之效,屬產前預先調理之方。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香附(2兩)
- 性味:辛、微苦,平。歸肝、三焦經。
- 作用:為「氣病之總司」,善疏肝解鬱、理氣寬中。妊娠中後期,胎體漸大易致氣機壅滯,香附能疏通肝脾之鬱,緩解腹脅脹滿。
枳殼(3兩,重用)
- 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大腸經。
- 作用:主「破氣行痰」,其力較枳實緩和,擅寬中下氣。此方重用枳殼,針對胎脹壓迫所致的脘腹痞悶,藉其降濁之性,導滯氣下行,為「滑胎易產」的關鍵藥。
炙甘草(1兩半)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作用:調和諸藥,緩和枳殼、香附辛散之性,兼能補脾益氣,固護中焦,避免行氣過猛傷正。
三、組方邏輯推演
- 氣滯為病機核心:妊娠中期後,胎體生長易阻礙氣機升降,導致腹脹、脅滿等「胎氣不安」症狀。此方以香附疏解肝鬱,枳殼降胃利腸,一升一降,恢復氣機周流。
- 標本兼顧:香附治本(調肝脾氣滯),枳殼治標(直接消脹),甘草居中調停。全方藥簡力專,契合「氣順則胎安」之理,間接達到產時氣血暢通、減少滯產之效。
四、潛在應用延伸
若兼痰濕(舌苔厚膩),可加陳皮、茯苓;血虛者(面色萎黃)宜合當歸、白芍。然原方重心在氣滯實證,虛證非其主治。
傳統服藥法
香附2兩,枳殼3兩,甘草(炙)1兩半。
順氣,滑胎易產。
上為末。
每服2錢,空心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在服用束胎散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束胎散有安胎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束胎散, 出處:《簡明醫彀》卷七。 組成: 束胎散(《簡明醫彀》卷七。)出處:《簡明醫彀》卷七。組成:香附2兩,枳殼3兩,甘草(炙)1兩半。主治:順氣,滑胎易産。 。 主治:順氣,滑胎易産。
束胎散,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 束胎散(《仙拈集》卷三。)出處:《仙拈集》卷三。組成:益母草2錢,當歸2錢,川芎1錢5分,茯苓1錢5分,枳殼5分,陳皮5分。主治:束胎。 。 主治:束胎。
束胎散, 出處:《文堂集驗方》卷三。 組成:歸身1錢半,菟絲子(酒炒)1錢半,川芍1錢,白芍(酒炒)1錢,川貝母(去心)1錢,炙黃耆8分,荊芥穗8分,厚朴(薑汁炒)7分,蕲艾(醋炒)7分,羌活6分,甘草(炙)6分,枳殼(麸拌炒)6分。 主治:受孕5-6月後,一切胎氣不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