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甘散
XIANG GAN SAN 60439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香甘散中加入香附,主要是因為其具備以下兩點功效: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對於肝氣鬱結、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香甘散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各種症狀,而香附的疏肝解鬱功效正好可以解決病根。
- 調和脾胃,健脾消食: 香附亦能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對於脾胃氣滯、食積不化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香甘散中加入香附,可以更好地調和脾胃,增強藥物整體療效。
香甘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減輕藥性偏寒或偏熱的藥物對人體的刺激,使藥物更平和,發揮更好的療效。香甘散中其他藥物如香附、枳實等,性較寒涼,而甘草能中和其寒涼之性,避免損傷脾胃。
- 緩解副作用: 甘草有緩解藥物副作用的作用,如香附、枳實等藥物可能對脾胃造成一定的刺激,甘草能保護脾胃,減輕其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總而言之,甘草在香甘散中起着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的重要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香甘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香甘散」出自清代沈金鰲所著之《雜病源流犀燭》,由香附、甘草二味藥組成,主要用於治療「因怒所致諸痛」。
一、 古籍病因病機分析
沈氏在《雜病源流犀燭》中指出,「怒」為肝膽之病。怒本為七情之一,若發而不中節,則會導致肝膽氣機橫逆,進而傷及肝膽,且木盛剋土,久必傷脾。程子認為,合乎情理的怒為「情之正」,發而中節,並非病態。而此處所論之「怒」,乃是指肝膽屬木,木性本直且有升發之性,若稍有鬱遏,則不能遂其直達上伸之性,因激而成的怒,已非情之正,亦非中節之和,此怒即是病態。
木鬱則激,激則橫,橫則變生諸症。程子認為「惟克己可以治怒」,此乃聖賢治怒之法。而沈氏則提出「惟平肝可以治怒」的醫家治怒之法,並指出「言肝而膽在其中」,意即治肝亦可治膽,治怒需從平肝入手。
二、 方劑組成及治療原理
香甘散由香附、甘草二味藥組成,比例為1:1。
香附: 性辛、微苦、甘,平。歸肝、脾、三焦經。具有疏肝理氣、調經止痛之功效。在方中作為君藥,針對「怒則氣上,肝氣鬱結」的病機,發揮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作用。香附善於疏理肝氣,調暢氣機,使肝氣得以條達,從而緩解因怒氣引發的各種疼痛症狀。
甘草: 性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之功效。在方中作為臣藥,輔助香附加強疏肝理氣的作用,同時可以緩解香附辛燥之性,防止耗傷氣陰。此外,甘草的甘緩之性還有助於緩解因情緒波動引發的急躁易怒等症狀。
二藥合用,一疏一緩,相輔相成,共奏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功。
三、 綜合分析
香甘散藥味精簡,配伍得當,針對「因怒所致諸痛」的病機,以疏肝理氣為主要治法。香附疏肝解鬱,調暢氣機;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藥性。二者合用,可有效緩解因怒氣引起的肝氣鬱滯、氣機不暢所致的疼痛等症狀,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治療原則。
總而言之,香甘散通過疏肝解鬱、調暢氣機來治療因怒所致諸痛,符合中醫理論中「怒傷肝」、「肝主疏泄」的觀點,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甘散,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組成:香附1兩,甘草1兩。 主治:因怒所致諸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