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元湯

順元湯

SHUN YU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易簡》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0.3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胃經 21%
肺經 21%
三焦經 13%
肝經 13%
心經 7%
脾經
胃經
肺經
三焦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順元湯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導致的胸脅疼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順元湯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胃脘痛、胸悶、腹脹等症,香附的加入有助於疏解肝氣,使氣機流通,達到止痛的效果。
  2. 調和脾胃,促進消化:香附亦具有一定的健脾和胃功效,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順元湯中常配伍其他健脾和胃的藥物,香附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共同起到調和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順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少副作用的作用。順元湯中其他藥材可能偏寒或偏熱,甘草可以中和藥性,使藥物更溫和地作用於人體。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例如,甘草可以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使順元湯更能補益氣血,改善體虛乏力等症狀。

因此,甘草在順元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有助於提高藥效,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治療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順元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崩中漏下,失血過多,久不能止」,即女性經血非時暴下(崩中)或淋漓不斷(漏下),導致氣血虧虛、難以自癒的病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出血不止的關鍵在於「氣不攝血」或「氣血失和」,需調氣以固血,兼顧補益。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香附子(炒去皮毛)

    • 性味辛、微苦、平,主入肝、三焦經,為「氣病之總司」。炒製後辛散力減,更偏行氣解鬱、調經止痛。
    • 在此方中,香附通過疏理肝氣(肝主藏血),使氣行則血行有序;其炒製後溫性增強,兼能溫通經脈,助血歸經,達到「氣順則血止」的效果。
  2. 甘草(炙)

    • 性甘平,主補脾益氣、緩急和中。方中僅用「一分」,應為輔助角色。
    • 少量甘草可補脾胃之氣(脾統血),助氣血生化之源;其甘緩特性亦能調和香附辛散之性,防止耗氣過度。

配伍特點與整體邏輯:

  • 氣血雙調:香附理氣為主,佐甘草補氣,氣足則能攝血,氣順則血不妄行。
  • 標本兼顧:香附治標(止血),甘草治本(補脾),符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
  • 劑型與服法:研末以米飲送服,米飲(米湯)性平補中,加強健脾益氣之效,助藥力溫和吸收。

延伸推論:

  • 此方結構簡潔,推測其適用於「輕中度崩漏」屬氣滯或氣虛不攝者。若失血過甚,恐需配伍更多補血藥(如當歸、阿膠),故後續建議服「神靈丹」加強療效。
  • 香附炒製去其燥性,避免進一步傷陰血,體現對出血證的謹慎用藥思路。

總結:
順元湯通過調氣、補氣以達到止血目的,體現中醫「以通為補」「氣為血帥」的核心理論,尤其適合氣機不暢或氣虛不固所致的崩漏證。

傳統服藥法


香附子1兩(炒去皮毛),甘草1分。
補血。
上為末。
清米飲點服,後服神靈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子宮崩漏月經期間過長月經淋漓不止

相同名稱方劑


順元湯, 出處:《易簡》。 組成:香附子1兩(炒去皮毛),甘草1分。 主治:補血。主治:崩中漏下,失血過多,久不能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