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草香散中加入夏枯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夏枯草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方中加入夏枯草,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
- 利水消腫: 夏枯草亦有利水消腫之效,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方中加入夏枯草,可針對因濕熱內蘊所致的頭面浮腫、肢體沉重等症狀進行治療。
草香散方中包含香附,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性辛、苦,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積止痛的功效。草香散方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香附的理氣止痛作用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
- 化濕健脾:香附亦具有一定的健脾化濕作用,可以幫助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草香散方中常與其他健脾藥材配伍使用,共同發揮調理脾胃的作用。
草香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草香散為祛風止痛、活血化瘀之劑,其藥性偏燥烈。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燥烈之功效,可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使藥效更為平和。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配伍,可協同作用,增強祛風止痛、活血化瘀的療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草香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目疾」,其症狀特點為:
- 夜間加重:患者目疾入夜後症狀加劇,可能伴隨視物昏矇、乾澀或脹痛。
- 誤治反應:若誤用苦寒藥物(如黃連、黃柏等)點眼或內服,反而使病情加重。
- 肝虛寒證:如冷淚不止(淚液清稀無熱感)、畏光羞明(怕光睜眼困難),屬肝陽不足或肝經虛寒之證。
此方針對「肝鬱化火」或「肝血不足」所致目疾,但不同於純粹實火或陰虛,而是兼有「鬱火」與「虛寒」的矛盾病機,故苦寒藥無效,反需疏肝溫散。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夏枯草(君藥)
- 性味歸經:辛、苦、寒,入肝、膽經。
- 作用:
- 清肝瀉火:善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但此處用於「夜間加劇」之目疾,可能取其「散結氣」之功,疏通肝經鬱滯之熱。
- 引陽入陰:夏枯草「夏至後即枯」,古人認為其能調和陰陽,引上焦浮火下行,緩解夜間陰盛時目疾加劇之象。
2. 香附子(臣藥)
- 性味歸經:辛、微苦、平,入肝、三焦經。
- 作用:
- 疏肝解鬱:調暢肝氣,解肝鬱所致氣滯,改善氣血不通之目澀、脹痛。
- 行氣活血:肝開竅於目,氣行則血行,助夏枯草散結,並防寒藥凝血之弊。
3. 甘草(佐使藥)
- 性味歸經:甘、平,入心、肺、脾、胃經。
- 作用:
- 調和藥性:緩和夏枯草之寒性,防止過傷肝陽。
- 補脾益氣: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間接養肝血,改善肝虛症狀。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疏清兼施:
- 夏枯草清肝散鬱火,香附疏肝行氣,兩者協同解「肝鬱化火」之標;甘草調和,防清散過度傷正。
- 寒溫並用:
- 雖夏枯草性寒,但香附性平微溫,甘草甘平,全方不至過寒,適合「苦寒反重」之誤治後調理。
- 從肝論治:
- 目疾夜甚與肝相關(「人臥血歸於肝」夜間肝血不足或陽虛生寒),此方通過疏肝、清鬱、補中,標本兼顧。
四、延伸思考
此方結構簡練,體現「鬱火宜散」的治法。對於現代「慢性結膜炎」、「乾眼症」屬肝鬱兼虛者,或可參考其思路,但需辨證加減(如冷淚甚者可加吳茱萸溫肝,怕光加菊花明目)。
傳統服藥法
夏枯草4兩, 香附子4兩, 甘草8錢。
上為末。
每服1錢5分,清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草香散, 出處:《惠直堂方》卷二。 組成:夏枯草4兩,香附子4兩,甘草8錢。 主治:目疾,至夜則甚,或點苦寒反重者,及肝虛冷淚,怕日羞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