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肝散

養肝散

YANG G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膽經 14%
肺經 14%
脾經 14%
胃經 14%
三焦經 14%
肝經
膽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養肝散方中加入夏枯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肝瀉火:夏枯草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肝瀉火、散結消腫之效。對於肝火旺盛所致的目赤腫痛、頭昏目眩、口苦咽乾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2. 疏肝解鬱:肝氣鬱結可導致情緒不暢、胸悶脅痛等症狀。夏枯草能疏肝解鬱,舒緩肝氣鬱結,改善情緒,有助於緩解肝氣不舒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總而言之,夏枯草在養肝散方中起到清肝瀉火、疏肝解鬱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肝臟功能,促進身體健康。

養肝散方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其能行氣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與養肝散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養肝疏肝、調和氣血的效果。
  2. 健脾和胃,行氣消積: 香附還兼具健脾和胃、行氣消積的作用。對於肝鬱脾虛、氣滯血瘀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香附能促進脾胃運化,消食積,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肝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肝虛目痛,冷淚不止,畏明」,屬肝血不足、肝氣虛寒所致目疾。肝開竅於目,肝虛則目失濡養而疼痛;陽氣不固,則畏寒流淚、遇光不適。傳統以「養肝」為名,側重調補肝之氣血,兼散鬱結,以改善虛性目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夏枯草(君藥)

    • 性味苦辛寒,歸肝膽經,傳統用於清肝散結、明目止痛。雖性偏寒,但與香附配伍可制其寒性,反佐用於「肝虛有鬱熱」之證。其散結作用能疏解肝經氣鬱,改善氣滯血瘀所致目痛;現代研究亦顯示其具抗炎、調節免疫之效,可能緩解眼部慢性炎症。
  2. 香附子(臣藥)

    • 辛微苦甘平,為「氣病之總司」,擅疏肝解鬱、理氣活血。與夏枯草相配,一散鬱結,一調氣機,協同梳理肝之氣血。氣行則血行,間接助肝血上榮於目,緩解血虛目痛。
  3. 童便製法

    • 童便(孩童尿液)古法認為具滋陰降火、引藥入肝之效。浸泡後曬乾,可減夏枯草寒性,增其入血分養肝之力,同時利用尿液中的尿素等成分可能促進藥物成分溶出(古代經驗推測)。
  4. 茶調送服

    • 茶葉微寒,清頭目、降火氣,助藥力上行頭目。若屬肝虛偏熱者,綠茶可輔助清熱;若偏寒可改用紅茶,略有溫潤之效。

配伍特點
此方以「通補兼施」為核心,夏枯草與香附一寒一溫,共奏疏肝養血之效。雖名「養肝」,實非直接滋補,而是通過調暢肝氣、化解鬱滯,間接恢復肝之生理功能(如《內經》「疏泄令調,則氣血通達」)。適用於肝氣鬱滯兼輕微血虛、鬱久化熱之證,而非純虛或大寒之候。

傳統服藥法


夏枯草7兩,香附子3兩。
上藥用童便浸透,曬乾為末。
每服3錢,茶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養肝散, 出處:《簡明醫彀》卷五。 組成:夏枯草7兩,香附子3兩。 主治:肝虛目痛,冷淚不止,畏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