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目飲

明目飲

MING MU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1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肺經 17%
三焦經 17%
胃經 17%
心經 8%
脾經 8%
膽經 7%
肝經
肺經
三焦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明目飲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明目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肝、胃經。其性寒涼,能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於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同時,梔子還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緩解因肝火旺盛引起的出血性眼疾。

因此,明目飲中加入梔子,可有效清熱瀉火、涼血明目,改善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視力下降等眼部不適。

明目飲中加入香附,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肝解鬱,調暢氣機: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肝氣鬱滯會影響脾胃運化,進而影響眼部的氣血供應,導致視力下降。香附疏肝解鬱,可改善肝氣鬱滯,使氣血運行通暢,改善眼部供血。
  2. 活血化瘀,改善眼部循環:香附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改善眼部營養供應,緩解眼部疲勞,增進視力。

因此,明目飲中加入香附,可通過疏肝解鬱、活血化瘀,改善眼部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明目的作用。

明目飲中加入夏枯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肝瀉火,明目退翳:夏枯草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散結消腫的功效。對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夏枯草能清瀉肝火,消散眼部炎症,達到明目的效果。
  2. 疏散風熱,止癢止痛:夏枯草亦具有一定的疏風止癢作用。若眼部因風熱上攻而引起癢痛,夏枯草能清散風熱,緩解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明目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心脾蘊熱,肝受風邪」,表現為「兩目羞明,經久不癒」。

  1. 病機核心
    • 「心脾蘊熱」:心火上炎或脾熱濕滯,可上攻目竅,致目赤澀痛、畏光。
    • 「肝受風邪」:肝開竅於目,風邪襲肝,易致目癢、流淚、羞明;若兼熱鬱,則症狀纏綿難癒。
  2. 症狀特點
    • 「羞明」為風熱上擾或肝血不足之象,此處以風熱實證為主,因方中未用補益藥,側重清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山梔仁(1兩)
    • 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清熱瀉火,尤善清心肝之火。
    • 針對「心脾蘊熱」,導心火下行,防其灼目;兼利三焦濕熱,助脾運化。
  2. 淨香附(1兩)
    • 辛微苦平,歸肝、三焦經,疏肝解鬱、理氣調血。
    • 肝主目,氣滯或風邪鬱肝易致目疾。香附疏通肝氣,助散風邪,兼防梔子寒涼鬱遏氣機。
  3. 夏枯草(半兩,去梗)
    • 辛苦寒,歸肝、膽經,清肝瀉火、散結明目。
    • 專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本草綱目》言其「能解內熱,緩肝火」,直接對症「羞明」。

配伍思路

  • 清熱為主,疏調為輔
    梔子清心脾之熱,夏枯草專瀉肝火,二者協同清除上攻目竅之熱邪;香附疏肝行氣,助散風邪並調暢氣血,使火鬱得發。
  • 藥性平衡
    梔子、夏枯草均寒涼,但香附之辛平可稍制其弊,避免冰伏氣機;蜂蜜煎服潤燥護胃,緩和苦寒傷正。
  • 標本兼顧
    清心脾肝之熱(治本),兼散肝經風邪(治標),符合「小兒稚陽之體,易虛易實」的特點。

此方簡潔,針對「風熱鬱肝」之目疾,透過清瀉與疏解並行,使火降風散而目自明。

傳統服藥法


山梔仁1兩,淨香附1兩,夏枯草(去梗)半兩。
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1盞,蜜1大匙,煎7分,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眼胞瘀痛血灌瞳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