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止衄丹

沈氏止衄丹

SHEN SHI ZHI NU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14%
肺經 14%
胃經 14%
膽經 10%
三焦經 10%
心包經 5%
脾經 5%
大腸經 4%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沈氏止衄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

衄血多由肝火上炎,氣鬱血瘀引起。香附能疏解肝氣,使肝火下降,並理氣止痛,促進氣血流通,減少瘀血阻滯,從而達到止衄的效果。

此外,香附還能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血虛狀態,進一步輔助止血。因此,香附在沈氏止衄丹中起到疏肝理氣、止血止痛的關鍵作用。

沈氏止衄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對於因血瘀阻滯所致的鼻衄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清熱解毒: 川芎性微寒,可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上攻所致的鼻衄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沈氏止衄丹中加入川芎,既能活血止痛,又能清熱解毒,是治療鼻衄的有效藥物。

沈氏止衄丹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效。衄血多因肝火上炎或熱毒入血所致,梔子能清瀉肝火,涼血止血,可有效控制鼻出血。同時,梔子還可緩解因熱毒引起的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有助於整體緩解患者的病症。

沈氏止衄丹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止血: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效。衄血多因肺熱上炎、血熱妄行所致,黃芩可清熱涼血,降肺火,抑制血熱,達到止血之效。
  2. 燥濕解毒: 黃芩亦具燥濕解毒之功,可清除體內濕熱,防止血熱蘊積,加重衄血癥狀。

綜上所述,黃芩在沈氏止衄丹中發揮清熱涼血、燥濕解毒之功效,有助於止血止衄,改善病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沈氏止衄丹》主治「火熱上升而衄極甚,或不止者」,意指因體內火熱熾盛、上衝迫血,導致鼻腔出血(衄血)嚴重或難以停止的狀況。此證多與肝胃鬱熱、氣機上逆相關,熱迫血妄行,故需清熱降火、調氣止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香附(2兩)

  • 角色:理氣解鬱,疏通肝胃氣滯。
  • 作用:衄血不止常與氣機上逆有關,香附能降氣調血,使「氣降則火降」,間接助止血。

2. 川芎(1兩)

  • 角色:活血行氣,上行頭目。
  • 作用:此方用川芎非為活血,而是借其升散之性,配合香附調節氣血升降,使火熱得散;同時其辛溫之性可防寒涼藥過於凝滯。

3. 黑山梔(5錢)

  • 角色: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 作用:梔子炒黑後止血力增,直折火熱之勢,針對「火熱上升」病機,尤善清三焦鬱火。

4. 黃芩(5錢)

  • 角色:清上焦肺胃之熱。
  • 作用:黃芩苦寒,專瀉實火,尤長於清肺熱(肺開竅於鼻),從源頭減輕血熱妄行。

方劑整體邏輯

  1. 清熱降火為主:黃芩、黑山梔直接清瀉火熱,治標以止衄。
  2. 調氣為輔:香附、川芎一降一升,調暢氣機,使火隨氣降,契合「治血先調氣」之理。
  3. 寒溫兼顧:川芎溫性反佐黃芩、梔子之寒涼,防冰伏氣血,體現「火鬱發之」的思路。

此方適用於實火型衄血,尤其偏重肝胃鬱熱或肺熱上衝者,通過清熱調氣雙重機制達到止血目的。

傳統服藥法


香附2兩,川芎1兩,黑山梔5錢,黃芩5錢。
上為末。
每服2錢,以開水調下。
本方方名,《中國醫學大辭典·補遺》引作「止衄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止衄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火熱上升引起的衄血不止。
  • 本方中的香附、川芎、梔子、黃芩均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因此孕婦慎用。
  • 本方中的香附、川芎、梔子、黃芩均具有降血壓的功效,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監測血壓。

相同名稱方劑


沈氏止衄丹,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組成:香附2兩,川芎1兩,黑山梔5錢,黃芩5錢。 主治:火熱上升而衄極甚,或不止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