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梔湯

芎梔湯

XIONG Z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窮鄉便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肝經 22%
膽經 11%
心包經 11%
肺經 11%
三焦經 11%
胃經 11%
心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肺經
三焦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芎梔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疏肝解鬱、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以梔子清熱瀉火,但恐傷肝氣,故用川芎疏肝解鬱,使氣機調暢,避免藥性過於寒涼。
  2. 引藥上行,達病所: 川芎氣味辛香,入肝經,能引藥上行,使梔子等藥物更有效地到達頭面部位,治療頭痛、目赤、口苦等症。

芎梔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1. 清熱瀉火:梔子苦寒,能清解心、肝、胃之火,適用於因熱邪上炎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乾舌燥、心煩不寐、頭脹痛、目赤腫痛等。
  2. 涼血解毒:梔子能清熱涼血,解毒消腫,可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

在芎梔湯中,梔子與其他藥物相配伍,發揮協同作用,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芎梔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心氣痛」,即中醫所稱的「胃脘痛」。症見素體有熱,因外感或情志誘發,初期可用「芎蘇散」疏解表邪,繼而使用「芎梔湯」清解鬱熱,調和氣血以止痛。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川芎

    • 性味辛溫,歸肝、膽、心包經,為血中氣藥,擅長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針對氣滯血瘀所致疼痛,能疏通經絡,緩解胃脘氣機不暢之痛。
  2. 山梔子

    • 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對治素體有熱或鬱久化熱之證,能清胃脘鬱火,防止熱邪上擾。
  3. 生薑

    • 性味辛溫,歸肺、脾、胃經,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 佐制梔子寒性,防止過涼傷胃,同時助川芎行氣散鬱,調和脾胃氣機。

治療原理

  • 氣血雙調:川芎行氣活血,梔子清熱涼血,兩者協同調和氣血,解除氣滯血瘀與鬱熱交結之痛。
  • 寒溫並用:梔子寒涼清熱,生薑辛溫和中,形成「去性存用」配伍,既清熱又不傷胃陽。
  • 標本兼治:針對「素性有熱,遇感即發」的體質,梔子清本之熱,川芎、生薑治標之痛,適合反覆發作的胃脘痛。

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除用於胃脘痛外,推測可能適用於:

  • 肝胃鬱熱引起的脅痛、口苦。
  • 氣滯熱鬱型頭痛(川芎上行頭目,梔子降火)。
  • 輕度血熱瘀滯之月經不調。

總結

芎梔湯以簡潔配伍體現中醫「氣血同調、寒熱平衡」的思維,尤其適合熱鬱氣滯之痛證,展現古代方劑「藥簡力專」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川芎、山梔子各等分。
加生薑5片,水煎服。
心氣痛,非心痛,即胃脘痛也。素性有熱,遇感即發,初用芎蘇散,二用芎梔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芎梔湯, 出處:《窮鄉便方》。 組成:川芎、山梔子各等分。 主治:心氣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