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頭散

點頭散

DIAN T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5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心經 11%
膽經 11%
心包經 11%
肺經 11%
脾經 11%
胃經 11%
三焦經 11%
肝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點頭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活血通絡,止痛止痙: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之效。點頭散多用於治療頭風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而川芎可改善頭部血流,緩解血管痙攣,進而達到止痛止痙的效果。
  2. 疏風散寒,清熱解毒: 川芎亦有疏散風邪、清熱解毒之功,對於因風寒或熱毒引起的頭痛、頭暈也有輔助治療作用。點頭散中常配合其他疏風散寒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點頭散中加入香附,主要是利用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

香附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其主要功效為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能有效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脹滿、頭昏目眩等症狀。點頭散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頭痛、頭暈、胸悶等症,而香附恰好能針對這些症狀,發揮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點頭散】之傳統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點頭散】主治「偏正頭痛」,即無論偏頭痛(單側)或正頭痛(全頭部)皆可適用。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以疏風通絡、調氣活血為核心,針對頭痛因「氣滯血瘀」或「風邪上擾」所致者。

  •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經,為「血中氣藥」,能上行頭目,散風邪、通血絡,傳統用於風寒、風熱或血瘀型頭痛。
  • 香附:味辛微苦,性平,歸肝、三焦經,擅長疏肝解鬱、理氣行滯,古代認為「氣行則血行」,可助川芎活血之力,並緩解因情志不暢引發的頭痛。

兩藥合用,一氣一血,標本兼顧,既散外風又調內鬱,故曰「常服可除根」。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配伍特點

  • 氣血雙調
    川芎主血分,活血祛瘀;香附主氣分,疏肝理氣。頭痛多因氣血壅滯,清竅失養,此方通過行氣活血,使頭部氣血通暢,疼痛自止。
  • 升降相因
    川芎上行頭目,引藥至病所;香附調暢氣機,防川芎升散太過。二者一升一降,調和肝膽經氣,契合「頭為諸陽之會」之生理特性。

2. 針對病機

  • 風邪外襲:風為陽邪,易襲陽位。川芎辛溫散風,尤善驅頭面風邪。
  • 肝鬱氣滯: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結,氣滯則血瘀。香附疏肝,川芎化瘀,共解鬱滯。
  • 久病入絡:反覆頭痛多夾瘀血,川芎活血通絡,配合香附防止瘀血再生。

3. 用藥思路

  • 以茶調服:茶性涼,可清頭目,兼制川芎溫燥之性。另茶有輕揚上升之性,助藥力上達。
  • 劑量比例:川芎(2兩)、香附(4兩),氣藥量重於血藥,強調「調氣為先」,氣順則血行。

總結

【點頭散】以簡潔配伍體現中醫「通則不痛」原則,通過行氣活血、疏風通絡,治療氣滯血瘀或風邪上擾之頭痛。其組方邏輯源於「肝主疏泄」及「頭面多風」之理論,重視氣血關係,堪為古代頭痛方劑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川芎2兩(生),香附子(去毛,炒)4兩。
上為細末。
每服1錢,好茶清調下。常服可除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點頭散, 出處:《百一》卷九。 組成:川芎2兩(生),香附子(去毛,炒)4兩。 主治:偏正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