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制醋附丸
SI ZHI CU F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三二引《瑞竹堂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4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四制醋附丸中包含香附,主要源於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擅長疏解肝氣鬱結,行氣止痛,對於肝氣不舒、氣機阻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緩解作用。
- 調和脾胃,促進消化: 香附亦能健脾和胃,有助於促進消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脾胃不和的症狀。
因此,四制醋附丸中加入香附,旨在通過疏肝理氣、調和脾胃的功效,達到治療肝胃不和、氣機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的目的。
主治功效
四制醋附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仁齋直指方論》、《女科精要》、《瑞竹堂經驗方》、《馮氏錦囊秘錄》等古籍記載,四制醋附丸主要用於治療「婦人、女子經候不調」。
治療原理分析:
四制醋附丸的核心藥物是香附子。香附子性平,味辛微苦,具有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的功效。古籍中皆提及香附子需經四種不同液體炮製:好酒、小便、鹽水、米醋,分別浸泡七日後焙乾。這種炮製方法,古人稱之為「四制」,其目的在於:
- 酒浸: 酒性辛溫,能行氣活血,加強香附子疏肝解鬱,活血通經的功效。
- 小便浸: 小便性鹹寒,能引藥下行,且能軟堅散結,針對瘀滯或氣機不暢導致的月經不調有益。
- 鹽水浸: 鹽性鹹,具有軟堅散結、引藥入腎之效,可增強香附子調理衝任,改善月經不調的效果。
- 米醋浸: 醋性酸,能活血化瘀,收斂固澀,可加強香附子疏肝解鬱,同時對月經崩漏等情況可能有一定的收澀作用。
經過「四制」炮製的香附子,其藥性更為平和,兼具疏肝、理氣、活血、散結之效,能夠全面調理婦女氣血,解決經脈氣滯、血瘀所引起的月經不調。
古籍中對「經候不調」的理解:
所謂「經候不調」,是指月經週期、經量、經色、經質等方面的異常,可能表現為月經先後不定、量多或量少、經痛、閉經等。從中醫角度來看,這些症狀多與肝氣鬱結、氣血失調、衝任虛損有關。四制醋附丸透過香附子的疏肝理氣作用,能解除肝氣鬱滯;透過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血瘀,從而達到調理月經的目的。
其他相關內容:
部分古籍提及,在服用四制醋附丸時,可搭配溫酒送服,以增強藥力。對於體型偏瘦的人,可加入澤蘭葉、赤茯苓等藥材,以增強健脾利濕之效,改善體質。同時,古籍中也提到了「活血散」等方劑,與四制醋附丸同治婦女經候不調,可見中醫在治療此類疾病時,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不同的方藥。
綜上所述,四制醋附丸以「四制」香附子為核心,透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作用,調理婦女氣血,改善經脈失調,從而治療「經候不調」的病症。
傳統服藥法
香附子1斤(帶毛;分作4份,1份鹽水浸7日,1份米醋浸7日,1份小便浸,1份酒浸;各焙乾)。瘦人,加澤蘭葉、赤茯苓各2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食前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四制醋附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二引《瑞竹堂方》。 組成:香附子1斤(帶毛;分作4份,1份鹽水浸7日,1份米醋浸7日,1份小便浸,1份酒浸;各焙乾)。 主治:婦女經候不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