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醋煮香附丸
CU ZHU XIANG F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大成》卷十引《澹寮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寒 (0.43)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胃經 20%
三焦經 20%
肝經 20%
肺經
脾經
胃經
三焦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醋煮香附丸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增強香附的活血化瘀作用: 醋性酸,可軟化香附,使其更易於藥性滲透,同時醋本身亦有活血化瘀功效,與香附相輔相成,加強其活血化瘀之效。
- 緩解香附的燥性: 香附性燥,醋性寒涼,以醋煮之可緩解香附的燥性,使其更易於服用,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因此,醋煮香附丸中加入香附,既能增強藥效,又能減輕副作用,是藥材與炮製方法的巧妙結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醋煮香附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科諸疾,核心病機為「氣滯血瘀」兼「肝鬱不疏」,具體表現如下:
- 經候不調:因氣血運行不暢,月經周期紊亂,或先後不定。
- 血氣刺痛:氣滯血瘀,經行不暢,發為小腹刺痛,痛有定處。
- 腹脅膨脹:肝氣鬱結,橫逆犯脾,導致腹部脹滿、脅肋悶痛。
- 頭暈惡心:肝鬱化熱上擾,或氣血瘀阻,清陽不升。
- 崩漏帶下:氣滯血瘀,血不歸經(崩漏),或濕熱下注(帶下)。
- 便血癥瘕:久病入絡,瘀血內結成癥瘕(腫塊),或血瘀腸絡而便血。
此方針對「氣滯血瘀」兼「肝鬱克脾」之證,透過行氣解鬱、活血調經,達到氣血雙調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香附子(醋製)
- 性味歸經:辛、微苦、甘平,入肝、三焦經。
- 核心作用:
- 疏肝解鬱:為「氣病之總司」,擅長調理肝氣鬱結所致胸脅脹痛、月經不調。
- 活血調經:醋煮後,增強其入血分之力,能通經止痛,化解血瘀。
- 醋製增效:
- 醋性收斂:緩和香附辛散之性,專注入肝經血分。
- 軟堅散結:助其破除瘀滯,適用於癥瘕積聚。
輔助配伍:米醋
- 煎煮溶媒:醋能引藥入肝,增強行氣活血之效。
- 丸劑黏合:以醋煮糊為丸,鞏固藥性,緩釋作用。
- 送服藥引:淡醋湯送服,協同增強疏肝止痛、收斂止血之效。
三、治療原理綜述
- 氣血雙調:
- 香附疏肝行氣,解除氣滯;醋製後兼能活血,通暢血瘀,故對「氣滯血瘀」型痛經、癥瘕尤效。
- 肝脾同治:
- 肝鬱易克脾土,香附理氣兼能醒脾,緩解腹脹、惡心等症。
- 標本兼顧:
- 既治標(止痛、止崩漏),亦治本(調理氣機,預防復發)。
適用範疇:凡屬「肝鬱氣滯→血瘀→經絡不通」之婦科病,皆可加減運用。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未涉及現代藥理研究或臨床應用限制。)
傳統服藥法
大香附子(置盆中擦去皮,以米醋浸半日,用瓦鍋慢火煮令醋熱,濾出切片)。上研為粉,用米醋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曬乾。
每服50丸,淡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醋煮香附丸, 出處:《醫方大成》卷十引《澹寮方》。 組成:大香附子(置盆中擦去皮,以米醋浸半日,用瓦鍋慢火煮令醋熱,濾出切片)。 主治:婦人經候不調,血氣刺痛,腹脅膨脹,頭暈惡心,崩漏帶下,便血癥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