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附子丸
XIANG FU Z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二五○引《經驗良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寒 (0.43)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胃經 20%
三焦經 20%
肝經 20%
肺經
脾經
胃經
三焦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附子丸中包含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性辛、苦,味微甘,歸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而引起的胸脇疼痛、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香附能有效緩解。
- 調和脾胃,消食化積: 香附還兼具行氣消積的作用,能促進脾胃運化,消除積滯。對於因飲食不節、脾胃虛弱引起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香附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香附子丸中加入香附,可以起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調和脾胃等多方面的作用,對於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各種病症,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附子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膀胱氣腫痛」,屬中醫「氣滯水停」之證。膀胱為州都之官,主司水液氣化,若氣機鬱滯,水濕不化,則可致腫脹疼痛。香附子丸以行氣疏肝、散結止痛為核心,針對下焦氣滯、水濕內停所致之膀胱腫痛,通過調暢氣機、化濕行水以緩解症狀。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香附子(醋製)
- 性味辛、微苦、微甘,平,歸肝、三焦經。
- 醋製後增強入肝行氣、散結止痛之效,善解下焦氣鬱。其行氣之力可疏通膀胱氣滯,氣行則水行,間接利水消腫。
醋糊為丸
- 醋味酸收,能引藥入肝經,增強香附子疏肝理氣之效,同時緩和其辛散之性,使藥力持久作用於下焦。
木饅頭(即薜荔果)
- 性味酸、平,能活血通絡、利水消腫。配伍香附子,共奏行氣活血、利水消滯之功,直接針對膀胱氣滯水停之病機。
生薑(連皮搗爛)
- 生薑皮偏利水,生薑肉温散水氣,合用可辛散水濕、和中降逆。炒製後減其辛烈,增其温通之性,助氣化而行水濕。
鹽少許
- 鹽味鹹,能引藥下行入腎與膀胱,增強藥效直達病所;另可軟堅散結,輔助消散水腫。
方劑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行氣化濕」為主軸:
- 香附子為君,疏肝解鬱,調暢三焦氣機,從源頭解除氣滯;
- 木饅頭為臣,活血利水,與香附子協同化解水濕停聚;
- 生薑、鹽為佐使,温通水氣、引藥下行,增強局部藥效。
全方通過「氣行則水行」之思路,使膀胱氣機通暢、水濕得化,腫痛自消。其配伍簡練,針對下焦氣滯水停之證,體現中醫「治病求本」之法。
傳統服藥法
香附子(去毛,淨洗,用米醋煮乾,為末)。
醋糊為丸。
用木饅頭1個,生薑1小片,連皮搗爛同炒,入鹽少許,將水1大盞,煎2-3沸,去滓,送下2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附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一。 組成:淨香附5錢(酒浸煮,炙,焙)。 主治:婦人淋瀝崩血。
香附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七。 組成:香附子1斤半,巴豆70或100枚,枳殼1斤半。 主治:胸膈不利。
香附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引《經驗良方》。 組成:香附子(去毛,淨洗,用米醋煮乾,爲末)。 主治:膀胱氣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