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神丹

立神丹

LI SHEN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胃經 20%
三焦經 20%
肝經 20%
肺經
脾經
胃經
三焦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立神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疏肝解鬱: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解鬱、調和氣血的功效。對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香附能起到疏肝解鬱、寧心安神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精神狀態,提升心神安定。

二、理氣止痛:香附亦具理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肝鬱氣滯所引起的脅肋脹痛、胃脘痛等症狀,使患者的身心狀態更加舒緩,進一步促進心神安定。

綜上所述,香附在立神丹中發揮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精神狀態,使心神安定,達到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神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治:小腸氣(即「疝氣」或「小腸疝」,古代指少腹墜痛、陰囊腫脹等症狀,多與寒凝氣滯、肝經瘀阻有關)。
功效: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疏肝理氣。此方針對寒邪客於肝經,氣機不暢導致之疝痛,透過溫通與行氣並施,緩解少腹牽引疼痛。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炮製特點

  • 茴香(2兩,與斑蝥同炒)

    • 主用「小茴香」,辛溫歸肝、腎、脾、胃經,傳統功效為散寒止痛、理氣和胃,尤善治寒疝腹痛。
    • 斑蝥炒製:斑蝥辛熱有毒,破血逐瘀、散結消癥。此處取其走竄之性,與茴香同炒後棄去部分斑蝥,既減毒性,又留其辛熱通透之力,助茴香深入肝經散寒止痛。
  • 香附子(4兩,鹽炒)

    • 辛微苦甘平,歸肝、三焦經,為「氣病之總司」,擅疏肝解鬱、理氣寬中。
    • 鹽炒:鹽鹹入腎,助香附下行,加強調理下焦氣機之效,與茴香共引藥勢至小腹。

2. 配伍邏輯

  • 溫通與行氣並行
    • 茴香得斑蝥之助,散寒力增而直達厥陰肝經;香附疏肝理氣,解決氣滯根本。兩藥一溫一通,標本兼顧。
  • 升降相因
    • 茴香性升,散寒止痛;香附性降,理氣下行。一升一降,調暢氣機,緩解疝氣攻衝。

3. 丸劑與服法用意

  • 醋糊為丸:醋味酸收,既可緩和斑蝥殘留之峻性,又能引藥入肝,增強疏肝效果。
  • 鹽湯或溫酒送服
    • 鹽湯助藥力下行至腎經;溫酒行血脈、助藥勢,加強溫散之功。

推論可能的治療原理

此方從「肝經氣滯寒凝」論治疝氣:

  1. 散寒:茴香結合斑蝥殘留之辛熱,驅散下焦寒邪。
  2. 行氣:香附解肝鬱,調暢氣機,消除脹痛。
  3. 通絡:斑蝥炒製後微量保留,輕度破滯,疏通經絡瘀阻。

適用證候:少腹冷痛、陰囊偏墜腫硬、舌淡苔白、脈弦緊,屬寒疝氣滯者。

(分析基於傳統中醫理論,未涉及現代藥理或臨床驗證。)

傳統服藥法


茴香2兩(用斑蝥21個,去頭足翅,同炒香熟,去斑蝥14個,留7個用), 香附子4兩(去毛,入鹽少許,同炒)。
上為細末,用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鹽湯或溫酒任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立神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九。 組成:香附子不拘多少(去毛炒,再去毛,用無灰酒煮盡)。 主治:小腸氣。

立神丹,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茴香2兩(用斑蝥21個,去頭足翅,同炒香熟,去斑蝥14個,留7個用),香附子4兩(去毛,入鹽少許,同炒)。 主治:下部膀胱疝氣、小腸氣等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