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降氣湯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其寧心安神,健脾益氣的功效。
茯神性味甘平,入心、脾經,能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而降氣湯本身多用於治療心肺氣逆、胸悶氣短等症狀,加入茯神可起到安神定志、緩解心氣上逆的作用。
此外,茯神還有健脾益氣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機下降,與降氣湯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降氣化痰、平喘止咳的效果。
降氣湯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平,入肝、脾經。其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與降氣湯中其他藥物合用,可協同降氣止痛。
- 調和脾胃,行氣消脹:香附亦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能促進脾胃運化,緩解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脹、便祕等症狀,配合降氣湯的其他藥物,可共同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機下降。
降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降氣湯多以辛涼之品為主,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可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它能增強藥效,使其他藥物發揮更佳的療效,並能減輕藥物的副作用。
因此,甘草在降氣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使藥物發揮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降氣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降氣湯主治「氣鬱不伸」,指氣機鬱滯、運行不暢,導致胸悶、脘腹脹滿、情緒抑鬱等症。此方以「降氣」為名,強調疏通氣機、調暢鬱滯之功,適用於因情志不遂或飲食停積引起的氣滯證候。組成與邏輯推理
- 香附:為「氣病之總司」,主入肝經,善疏肝解鬱、理氣寬中,針對氣機鬱結的核心病機,為君藥。
- 蒼朮:燥濕健脾,能助脾胃運化,防氣滯生濕,並通過升脾陽間接助氣機升降,為臣藥。
- 白芷:辛溫芳香,既宣散肺胃之氣滯,又兼醒脾化濕,助香附行氣、蒼朮化濕,為佐藥。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和中,防止香附、蒼朮辛燥耗氣,為使藥。
治療原理
本方以「辛香行氣」為核心,配伍邏輯如下:- 疏肝理氣(香附)+ 健脾燥濕(蒼朮):從肝脾兩調入手,改善氣鬱濕阻的病理基礎。
- 宣散上焦(白芷)+ 和中緩急(甘草):既開宣肺氣以助降逆,又防行氣藥傷正。
- 全方性偏溫燥,適合氣鬱偏寒或兼濕者,通過熱水或米飲送服,增強溫行之效。
此方結構簡潔,體現「辛開苦降」的調氣思路,適用於輕中度氣鬱證,若氣鬱化火或陰虛者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白芷、蒼朮、甘草、香附各等分。
降氣。
上為末。
熱水調服;米飲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氣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降氣湯,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七。 組成:木香(如無,用沉香)、紫蘇、枳殼、枳實、陳皮、三棱、莪朮、甘草、半夏、厚朴各等分。 主治:心氣脹悶。
降氣湯,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一。 組成:茯神2兩,香附子半斤(用新水浸1宿,炒令黃色),甘草1兩半(炙黃)。 主治:益氣清神,升降陰陽。主治:氣鬱不伸。
降氣湯,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木香2錢,當歸2錢,蘇子2錢,生地2錢,宿砂1錢,丁香1錢,山楂1錢,青皮1錢,枳殼1錢,大腹皮1錢。 主治:胸膈作痛,脹悶喘急,飲食難進。
降氣湯, 出處:《禦藥院方》卷四。 組成:石菖蒲1兩,青皮(去白)1兩,陳皮(去白)1兩,大黃1兩,木通(銼)1兩,赤茯苓(去皮)1兩,川芎1兩,人參1兩,川薑(炮)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氣不宣暢,心胸疰悶,腹脅脹滿,胸痹,心腹痛,不可半卧,喘粗悶亂,不思飲食。
降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麻黃(去根節)3兩,梔子仁3兩,白茯苓(去黑皮)3兩,黃芩(去黑心)3兩,白朮(銼)3兩,芒消3兩,石膏8兩(碎研),桂(去粗皮)2兩,生地黃(切,焙)1升,甘草(炙,銼)1兩,赤小豆2合。 主治:心熱多汗,言笑無度,四肢煩熱。
降氣湯, 出處:《局方》卷三(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紫蘇葉(去梗)4兩,厚朴(去粗皮,薑汁制)3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3兩,半夏(湯洗7次去滑)3兩,川當歸(去蘆)3兩,前胡(去蘆,洗)3兩,甘草(爁)3兩,陳皮(去白)3兩半。 主治:常服消痰飲,散滯氣,進飲食。主治:中脘不快,心腹脹滿,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噎塞,喘促短氣,乾噦煩滿,咳嗽痰涎,口中無味,嗜卧減食,宿寒留飲,停積不消,脅下支結,常覺妨悶。並治腳氣上衝,心腹堅滿,肢體浮腫,有妨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